腸道健康,大腦就快樂!腸道是第二大腦 影響情緒、睡眠、免疫力
近年來,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在醫學研究中被不斷放大。過去我們以為腸胃只是消化與吸收的器官,但科學家發現,它其實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上百兆的腸道菌群就像一座微型生態系,和全身各系統都有密切互動。腸道菌相的平衡不僅影響消化順暢,還牽動著免疫力、代謝功能、情緒與睡眠品質,甚至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及癌症風險息息相關。
人體的腸道擁有自主的神經系統,除了分泌消化液,也會分泌血清素。據估計,人體約有80%至90%的血清素產生於消化道,肚子的腸道菌也會影響情緒,所以腸道又有「第二個大腦」之稱,腸道菌的變化關乎大腦健康,而腦部的壓力也會改變腸道菌組成,串聯成「腦腸軸」。
「腦腸軸」議題正夯,腸胃失調與諸多疾病相關。
近年來,「腦腸軸」(Gut Brain Axis)成為熱門研究議題,研究證實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雙向連結,對身心健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表示,人體器官並非單一運作,而是透過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相通,若平衡失調會引發身體廣泛的不適,反映出整體健康狀況的問題。臨床研究,腸胃問題不只腹瀉與便祕,功能性腸胃問題也關乎自律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
腸道菌叢失衡,慢性發炎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其他器官。
陳柏諺表示,腸胃不舒服暗藏著大學問。臨床研究,腸胃問題、巴金森病、肥胖及腸躁症有著複雜關聯,情緒壓力、心理困擾都會讓腸道症狀惡化,腸道狀況不佳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和身心狀態。為什麼腸腦平衡如此重要呢?「當腸道菌叢失衡、造成慢性發炎,會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其他器官。」如果腦腸軸失衡,可能引發以下健康問題:
● 憂鬱症
血清素左右了睡眠、食欲、喜怒哀樂,近九成血清素由腸道所製造。健康的腸道能促進血清素分泌,使人愉悅、有快樂感;相反地,若分泌不足則會提高憂鬱、躁鬱等情緒障礙。
● 自閉症
腸道微生物失衡恐影響腸道屏障穩定性,使腸內毒素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多數的自閉症兒童都有長期腹瀉或便秘、食物過敏。
● 飲食失調
肥胖者與體重正常者的腸道菌叢組成、多樣性明顯不同,當菌種愈多樣化,對健康愈有利。腸道微生物失衡,會進一步影響大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產生,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導致熱量過剩與脂肪囤積。
● 慢性失眠
睡不好是「腸道」在作怪?腸道中數量龐大的微生物有時能決定吸收什麼營養、分泌血清素及褪黑激素,這兩者是睡眠調節的關鍵因子。當腸道發炎物質進入血液,就會引發免疫與代謝紊亂。
● 心血管疾病
腸道細菌能產生一些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代謝物,可能會讓血小板過度活化,造成血脂異常,增加動脈硬化與血栓風險。並非只有膽固醇會危害心血管,腸道菌組成的變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抗生素治療會殺掉好菌 多吃纖維修復腸道
人的情緒與腸道健康有直接關聯,雖然吃重口味的食物能暫時提升情緒,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陳柏諺強調,長期攝取高糖、高鹽、高油食物、精緻澱粉以及加工食品,容易罹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亦會助長壞菌生長,並減少好菌的活躍度。「膳食纖維是腸道中益生菌的食物來源,缺乏蔬果會引發便祕、發炎,包括影響腸道健康和免疫力。」
陳柏諺說,「飲食、運動、良好生活習慣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不二法門。」在飲食部分,建議進行地中海飲食,其飲食模式以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尤其大量攝取蔬果可提供腸道好菌所需的益生元,而橄欖油富含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具有強大抗發炎作用,改善腸道菌叢平衡與黏膜健康。
另外,要多補充足夠水分,建議每天補充每公斤體重╳30毫升的水量,以幫助潤滑腸道並促進蠕動。平日也可攝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例如優格、優酪乳、乳酪等,提升腸道有益菌的比例。
陳柏諺提醒,有些人在生病時都會接受抗生素治療,當感染控制下來、症狀緩解後,看似恢復正常,但抗生素也會殺掉好菌,要多補充膳食纖維幫助腸道的修復。腸道並非只是單純消化食物的器官,在精密調控下,同時促進大腦健康。
推薦文章
-
生活壓力大恐增皮蛇風險!? 新竹人請注意
-
長期便祕增大腸癌風險?睡不好會讓腸道菌叢失衡?解析常見腸道問題
-
光吃益生菌沒用,好菌要靠益生元才能留下!哪些食物富含益生元?
-
5大睡眠姿勢 哪一種最適合你?最不理想的姿勢是這種
-
坣娜老公揭愛妻病逝真正原因 紅斑性狼瘡和癌症有關?醫說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