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齒狀息肉 大腸癌隱形殺手
大腸癌已經數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民眾也逐漸重視大腸保健的重要性。糞便篩檢乃至大腸鏡檢查,藉由發現高危險性的腺
瘤型息肉並將其以內視鏡切除,是降低未來大腸癌風險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然而即使定期追蹤大腸鏡檢查,有時仍無法完全避免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原因很多,像是先前大腸清腸不佳,過多糞便殘留而影響觀測;大腸鏡因為腸沾黏或過於冗長而無法作至盲腸等;其中還有個隱形殺手,大腸鋸齒狀息肉。
大腸鋸齒狀息肉,並不是內視鏡觀察下有著鋸齒般外型,這個名稱主要是在病理觀察下的外觀。它好發於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等。外觀與傳統型腺瘤很不一樣,主要為平坦、色澤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常有黏液覆蓋看起來有點半透明,容易被誤認為糞渣而不易被發現。
要發現這種息肉,不僅醫師需要細心觀察並沖洗腸道,並且患者本身清腸狀況要良好。有時實在難以判別,醫師們還會以內視鏡特殊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來觀測,甚至撒上特殊染劑靛藍胭脂紅(Indigo carmine)來讓息肉現形。這種息肉容易側生,發現時往往不小;加上長在大腸深處,內視鏡切除難度增加許多;息肉邊緣也不清楚,也會有切除邊緣不夠乾淨而有復發風險。所幸,現今內視鏡影像不斷發展,這類型的息肉也逐漸能被發現及切除。
鋸齒狀息肉好發於哪些人?其實大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由於這種息肉,致癌風險並不亞於一般傳統型息肉;加上糞便潛血檢查對於此種息肉並不容易檢測出,因此我們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癌前腺瘤並接受切除,防止未來大腸癌的發生。
推薦文章
-
29歲男罹大腸癌晚期 他坦言只能怪自己飲食習慣「狂吃一家健康速食店」
-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
許金川/新婚之夜,為何在馬桶上比在床上的時間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