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腎」併發心血管疾病 醫界證實為突變基因引發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200萬人,洗腎人數達8萬多人,發生率及盛行率全球第一,高雄醫學大學針對「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展開跨國人類幹細胞研究,發現該類患者好發心血管疾病,與基因突變有極大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刊登於今年2月國際期刊EBioMedicine。
臺灣體顯性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俗稱泡泡腎),盛行率約1比400到1比1000,是最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高醫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佳蓉表示,泡泡腎約每百人到千人中就有一位罹病,是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並有一半機會會傳給下一代,約佔台灣洗腎病患的2.3 %,建議未來應及早介入心血管疾病治療,降低致死率。
李佳蓉說,這是台灣第一個運用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由於心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最常見的死因,患者高達7成有高血壓、心肌肥厚等併發症,但目前仍無法有效治療,希望該研究結果未來能應用在新的治療方式及藥物篩選平台等,讓患者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
編輯推薦
推薦文章
-
第35屆醫奉獎 林芳郁醫師獲特殊貢獻獎
-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隱形英雄3_原鄉守護者
-
流感不是小毛病!高齡患者併發肺炎喘到講不出話 一度瀕危
-
醫師:延緩腎病別信偏方 關鍵3藥更有效
-
餐桌上常見的小菜是「新型超級食物」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