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打胰島素 糖友可防器官病變
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這誤會大了。專家表示,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良就應從體外補充,適時注射胰島素,搭配飲食控制、運動及戒菸,才可降低糖毒性所致的器官病變傷害。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為降低併發症發生,隨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的建立與照護團隊的多年努力,台灣整體糖友的平均餘命與一般人的差距漸漸縮小,女性從4.7年降至2.6年,男性從6.2年降至3.2年。
要減少併發症,不只是要控制糖化血色素(A1c),也要控制血壓(Blood Pressure)及膽固醇(Cholesterol)。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一次發布的「糖尿病ABC護心運動」調查結果,我國患者三項指標總達標率僅12.9%,顯見糖尿病整體照護仍有進步空間。
黃建寧認為,糖尿病的照護,醫師、政府、患者都有責任。基層醫療應加強「共照」量能,也就是診所應配置衛教師和營養師,加強糖友的自我照護識能。但考量經濟成本,政府應擬定計畫,在基層給付端進行調整,才能幫助診所擴充照護能量。
然而,相較美國胰島素的施打率33%、英國施打率23%,台灣的施打率僅約12%,其原因多是糖友圈傳言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而且誤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黃建寧闢謠,這是部分糖友因迷思延宕治療,出現併發症後才打胰島素,倒果為因,卻也讓謠言甚囂塵上。
「適時注射胰島素,有助提升照護品質。」黃建寧指出,新診斷患者施打胰島素可降低高血糖引起的糖毒性,持續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慢慢將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就能逐漸降低胰島素使用次數,並過度至口服藥治療,能讓病況控制得更佳。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1%,可減少患者37%大血管病變風險,24%腎衰竭風險及19%視網膜病變風險。
為打破迷思,糖尿病學會及糖尿病衛教學會近年著重胰島素的衛教,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性。黃建寧認為,使用基礎胰島素與可增加腸泌素的受體促效劑所組成的複方針劑,將會是未來糖尿病治療的主流,有臨床試驗證明,這對需打胰島素的高血糖患者是很好的治療選擇。
明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黃建寧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胰島素發展從動物胰島素進展到人類胰島素,也從短效發展至中長效及超長效胰島素等,針頭也逐漸變細。無論何種改變,都是以糖友的生活品質與胰島素注射方便性為目標。
推薦文章
-
75歲糖尿病嬤腳趾發黑險截肢 細胞治療重塑壞死組織
-
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吃鍋遵循「2少1多」、不要亂進補
-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老爸老媽 在家也好好玩
-
院長講堂/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長王偉傑 喊話「全院顧一人」 給病人最好醫療
-
「一口氣吃根香蕉都會死」她目睹丈夫10年洗腎歷程 曝最大苦痛:被當作通勤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