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油脂分泌減少、水分流失 中醫3招改善體質告別冬季癢

聯合報健康版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皮膚過敏乾癢如果長期倚賴抗組織胺或類固醇來緩解症狀,恐有潛在副作用。圖/123RF

天氣轉涼,因皮膚乾癢而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加,中醫師陳威震表示,秋冬氣溫降低、空氣乾燥,易使皮膚油脂分泌減少、水分流失,導致皮膚發癢,引發所謂「冬季癢」。有些人以為是洗澡清潔不夠乾淨,結果過度清洗讓皮膚更脆弱、乾燥,針對冬季癢的症狀,中醫可透過辨證用藥、針灸與穴位按摩、生活調整方式來改善。

陳威震指出,台灣氣候潮濕悶熱,許多人深受「癢癢病」之苦,每當季節轉換、天氣變化或壓力累積削弱免疫系統時,就可能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脫屑,甚至濕疹、蕁麻疹等問題。不少人長年倚賴抗組織胺或類固醇來緩解症狀,常常治標不治本,且有骨質疏鬆、高血糖、高血壓等潛在副作用。

「皮膚病,其實是體內失衡的訊號。」陳威震強調,中醫療法從體質根源著手,幫助身體由內而外重建平衡,擺脫過敏反覆發作的困擾。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皮膚問題反映了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和體內濕熱寒燥等失衡狀態,治療方式要根據不同體質,運用內外兼治從根本上調理。

皮膚過敏常見4體質

1.濕熱蘊結型:好發於夏季或喜食辛辣、油炸、甜食的人。

症狀:皮膚紅腫、灼熱、滲液,甚至化膿、癢感劇烈。

調理方向: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2.血虛風燥型:長期熬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者,容易氣血虧虛。

症狀:皮膚乾燥、脫屑,夜間癢感更重。

調理方向:養血潤燥、疏風止癢。

3.脾虛濕盛型:腸胃功能不佳、易疲倦、大便稀。

症狀:常見皮膚反覆搔癢,分泌黏液,對特定食物過敏。

調理方向:健脾化濕、強化消化吸收。

4.肝鬱氣滯型:情緒壓力導致肝氣鬱結,影響氣血運行。

症狀:皮膚問題多出現在身體兩側,常伴隨情緒波動加重。

調理方向:疏肝理氣、解鬱止癢。

中醫如何防治冬季癢?陳威震指出,可三管齊下從根本改善體質。

第1招►辨證用藥

內服調理體內環境,中醫講究「因人施治」,根據不同體質開立個別化藥方。

第2招►針灸與穴位按摩

疏通氣血、止癢降敏。推薦曲池穴(手肘外側)緩解癢感,血海穴(大腿內側)可改善濕疹,足三里(膝下三寸)有助於健脾益氣。

第3招►生活調整

改善作息與飲食、穩定體質,以提升身體免疫力。

生活調整5方法

1.飲食清淡

少吃海鮮、蝦蟹、芒果等易致敏食物,避免辛辣油炸。

2.補益脾肺

多攝取薏仁、山藥、蓮子、白木耳等健脾潤膚食材。

3.規律作息

晚上11點前入睡,讓肝血修復,改善皮膚代謝。

4.保持清潔

勤換床單、除濕除蟎,降低外在過敏原刺激。

5.冷敷止癢

避免過度抓癢引起傷口感染,可用濕毛巾冷敷舒緩。

皮膚乾燥 冬季癢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