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生黃褐斑 反映臟腑功能失調
【台灣新生報/記者王柏楊/台北報導】
黃褐斑是一種面部的色素沉著病,其特癥為黃褐斑片會分布於面部,亦稱肝斑,而在中醫上古稱黧黑斑。振興醫院中醫科蕭恆毅醫師表示,一些婦女於懷孕中容易出現此斑,而於生產後卻減輕或消失。因其多出現於臉上,故當侵犯的面積較大時,便會造成容貌上之困擾,而影響病患心理及人際交往等活動。
蕭恆毅醫師指出,於傳統中醫上認為黃褐斑雖為皮膚病變的一種表現,但其是為諸多原因所引起內在臟腑之功能失調所致。此類病患可能因長期生活忙碌緊張或休息不足以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中醫所謂之肝氣鬱結、肝經火旺的癥候。且亦會導致脾失健運、濕熱內生等症狀。
蕭恆毅醫師強調,而部份病人亦或為年齡漸長、機體功能衰弱、內分泌作用減低,而表現出中醫所謂之沖任失調、肝腎不足的癥候。亦有患者因長期為慢性疾病所困,而增加機體消耗,並引起中醫所謂之營衛失和、氣滯血凝的癥候。
蕭恆毅醫師說明,一般而言,中醫對於患有黃褐斑之病人會根據其病因,並以病症作區分來加以治療;肝鬱內熱型多見此類病患者,其時常伴有煩燥不安、胸悶不舒、面部發熱、口乾、舌紅苔薄、脈象弦細等症狀,治療宜以舒肝清熱為要,其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清熱瀉火之藥物;肝腎不足型患者的肌膚易枯燥不潤澤,並經常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薄、脈象弦細等症狀,治療宜以補益肝腎為要,其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養肝補腎之藥物。
氣滯血瘀型患者多伴有其它慢性疾病,或常見胸悶脅痛、舌有瘀斑、舌淡苔薄、脈象弦細細等症狀,治療宜以理氣活血化瘀為要,其可用方劑「桃紅四物湯」;脾虛濕熱型患者的皮膚除有黃褐斑之外,並常見胃口差、消化不良、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宜以健脾利濕清熱為要,其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方治之。
蕭恆毅醫師提醒,雖然本病多是因為長期生活失調,或患有其它慢性疾病、機體衰退老化,除了以正辨證論治予長期服藥之外,亦應調整日常生活作息,而讓體內臟腑功能得以休養恢復。其它如面部按摩或以耳針配合治療亦可加強療效,不妨可一試。
推薦文章
-
肚子不舒服當心是胃長黴!內科醫建議3類食物幫助預防胃黴菌
-
「穀雨」溼氣重,皮膚病、過敏蠢蠢欲動!中醫授護脾胃、消水腫最佳食物
-
紅斑、濕疹又脫皮 季節變化皮膚毛病多 您不可不知的「斑脱疱快送」觀念
-
男性打子宮頸癌疫苗可防HPV,但幾歲打才有益?教授這麼說
-
衣服洗得又香又白,恐引發過敏、性早熟!醫師教從標籤辨識有害添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