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上半身脂肪的關鍵線索 過粗的「頸部指標」其實在警告你
大多數人對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臀比來評估健康風險耳熟能詳,但近年的研究顯示,一個意想不到的指標——頸圍,也能提供重要線索。
頸圍與健康的關聯
一個粗壯的脖子對運動員言可能是力量的象徵,但對一般人來說,過粗的頸圍可能是健康警訊。
研究指出,頸圍能反映上半身脂肪分布,尤其是頸部和肩膀周圍的脂肪,這類脂肪與內臟脂肪高度相關,而內臟脂肪是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異常的重要風險因素。
雖然BMI可以估計身體脂肪,但它無法分辨脂肪和肌肉的差異。例如運動員可能BMI高,但不代表肥胖。頸圍提供了一個額外指標,有助於更精準評估心血管和代謝健康風險。
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多項研究發現,頸圍較大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包括:
.高血壓.心房顫動
.心臟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跳不規則,血流異常,可能引發血栓與中風,長期甚至增加心臟衰竭風險。頸圍較大,往往代表上半身脂肪堆積多,可能影響血糖與膽固醇調節。
與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
.2型糖尿病:頸圍過大與胰島素阻抗相關,即使BMI正常也可能增加風險。.妊娠糖尿病:部分研究顯示大頸圍可能與孕期血糖異常有關。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頸部脂肪會狹窄氣道,使呼吸在睡眠中反覆中斷,造成白天極度疲倦,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危險頸圍範圍
研究和臨床經驗指出,頸圍超過下列範圍,需留意健康風險:
.男性:約17英吋(43公分)以上.女性:約16英吋(約40公分)以上
需留意的是,這些數值僅為參考,不同族群略有差異,僅代表警示範圍,並非診斷標準。
即使BMI正常,頸圍過大也可能提示潛在健康風險,因此不容忽視。
其他頸部警訊
除了粗頸,以下頸部症狀也可能暗示健康問題:
1.下垂下巴或脖子肥胖:可能與睡眠呼吸中止相關。
2.前側或側頸腫塊:可能是甲狀腺腫大或腫瘤,應及早檢查血液甲狀腺功能。
3.頸部疼痛:多數為肌肉疲勞或姿勢不良,但持續疼痛也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疾病。
4.吞嚥困難伴腫脹:可能與甲狀腺或碘缺乏相關,需醫師評估。
5.側頸淋巴結腫大:常見於感染,但也可能提示腫瘤或嚴重疾病。
6.頸靜脈突出:可能與心臟或肝腎功能異常有關。
7.搏動性腫塊:雖少見,但可能是血管瘤、動脈瘤或頸動脈旁腫瘤,需專業檢查。
如何改善頸圍與相關風險
好消息是,頸圍可透過生活方式改善:
.運動:心血管運動與重量訓練可減少上半身脂肪。.飲食:均衡攝取蔬菜、豆類、水果,避免過多熱量。
.睡眠:充足且規律的睡眠,有助於代謝調節。
測量頸圍簡單易行:用軟尺繞過頸部最細處,尺帶貼合但不緊繃即可。
【資料來源】
.Why the size of your neck could predict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What your neck size reveals about your health
推薦文章
-
醫提醒起床後4個動作恐讓中風與心梗風險增 排便最好控制在10分鐘內
-
健保大數據/40到59歲失眠困擾最高峰 女性患者為男性兩倍
-
健保大數據/144萬人因失眠就醫 人數遠遠被低估
-
發酵食品會讓人昏昏欲睡?專家揭「午後睏意」恐和2類食物有關
-
吃對食物能控膽固醇!營養師揭10種天然控脂食物正確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