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延誤骨鬆治療時機 醫揭為何髖關節骨折是最危險骨折
自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西元2000年,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以來,台灣社會還沒有對骨鬆具備充分的認知。其實骨質疏鬆症的特徵很明確,包含骨強度變差與骨折風險提高;而骨強度由骨質密度與骨品質所決定。但是臨床診斷上,沒有辦法測定骨品質,而是根據骨質密度來判定是否確診。
經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我們用白種女性的骨量與骨折風險相關性作為平均值,訂定了一套相對性的診斷標準,即T值=(骨密度測量值—平均值)/標準差。依照低劑量X光測出來的數值,與標準相差多少,即可得知量測對象目前的骨質密度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正常:T=+-1・骨量偏少:T=-1~-2.5
・骨質疏鬆症:>-2.5
骨質健康惡化的前期,身體並不會有顯著的症狀,只能依靠定期篩檢才能看出差異、並及早治療。平時多運動,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如鈣片與維生素D,就是預防骨鬆的不二法則。
長者的骨骼健康
尤其隨著年歲增長,無分男女,骨骼健康便跟著惡化,長者由於活動力下降,加上多半有慢性病纏身,免疫系統通常比較虛弱,因此務必要謹慎以待。因骨質疏鬆引發的骨折隨著年紀,部位會有所不同。在統計上,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1/3女性、 1/5 男性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關節的骨折。
婦女從50歲開始,容易出現停經性的骨鬆,這是第一個危險期。容易因爲施力方式不對,在提重物時,或是滑倒或絆倒時以手撐地,造成手腕的骨折。手腕的傷口範圍小、影響小、恢復快,但不可不慎,因為這是骨質密度已不如過往的警訊,這時應該開始使用鈣補充劑,或是在醫師處方之下,使用防治骨鬆或骨折的藥物。
而60歲以上的長者則容易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它的表現方式不若外部創傷造成的骨折那麼明顯,而是會從身高變矮、駝背,還有背部劇痛等方式悄悄上身。這是因為脊椎體的壓迫性骨折原理,為脊椎體長期受到壓迫,導致脊椎骨之間空隙縮小、軟骨破裂造成的傷害。因此發現以上症狀,請積極求診,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的檢查與X光診斷,盡快開始補充鈣質,以防範骨質密度的持續惡化。
到了70歲則要特別注意:不論男女都可能發生「髖關節骨折」
其中髖關節骨折最為危險!髖關節位於骨盆腔,是支撐身體站立、步行、各種日常活動的重要關節,可以支撐超過體重好幾倍的重量,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因此一旦發生髖關節的骨折,通常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並且需要長期的臥床照顧才能恢復。在這段期間很容易因為長期臥床而使整體健康狀況惡化,增加後續的死亡風險。平均來說,髖關節骨折患者中有1/5離世、3/5失能,只有1/5病患維持良好餘命。
結語
上面講了這麼多骨折的可怕後遺症,並不是為了嚇唬民眾,而是台灣人太少去注意骨質疏鬆,常誤以為年紀大了就駝背、身高倒縮是正常的,因此延誤了骨質疏鬆最佳的控制與治療時機,希望本篇文章能夠促進民眾對骨質疏鬆的認識。
而防治骨鬆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年輕開始存骨本。人類骨質密度最高的時間大概是30~35歲,之後以1%~3%/年的速率自然下降。在骨質開始流失之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且每天補充鈣質1200毫克、維生素D800單位,這樣就能維持骨強度與肌肉量,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參考資料:
2018 美國國衛院
2017 台大醫院電子報
吉安醫院衛教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鄭崇佑醫師】人生最後一次的骨折!? 認識髖關節骨折】
推薦文章
-
比一般走路更棒!日醫推薦更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不傷膝蓋又能改善新陳代謝
-
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或智商下降嗎?專家們這麼說
-
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 專家建議50歲後應該多攝取的5種常見食物
-
阻肌肉流失、維持大腦認知…中年的你每周必吃5種高營養食物
-
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 醫揭年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死亡率達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