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接觸塑化劑 孩子過動風險增
開學了,有些孩子容易衝動、較難專心,老師和家長傷透腦筋。若想要預防孩子過動,從媽媽懷孕時就要開始,若懷孕時沒注意,也不要擔心,養育過程落實減塑也有幫助。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研究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囊括出生前後資料的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孕婦及孩子體內七種塑化劑代謝物,與孩童過動症狀的相關性,今年一月刊登於該領域優秀之「整體環境科學」期刊。
這篇研究控制了兒童性別、父母教養風格、胎次等相關因素後,證實第三孕期孕婦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孩子注意力缺損的風險有正相關,兩歲男童特別明顯。
除了孕期,孩子成長過程的曝露量也有影響,以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為例,兩歲幼童尿中代謝物濃度每增加十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傾向的風險會提高到9倍。
BBzP常用於PVC樹脂軟化劑、塑膠地板、電腦滑鼠、電線電纜、指甲油、人造皮革等。
至於常用於塑膠製品、如玩具、食物包裝材、醫療用輸血袋、纜線等,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論是2歲、5歲還是11歲,孩子尿中DEHP各級代謝物濃量每增加10倍,過動風險會增為大約3倍。
王淑麗表示,塑化劑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生理有潛在的影響,可能是過動症風險上升的原因。因為塑化劑是一種同時親水又親油的脂類,過去有研究證實,它對胎兒和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有負面影響。
另外多巴胺受體基因對於神經行為的調控,被認為與過動症的發生有關,是否和塑化劑有交互作用,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探討。
孕婦及兒童都是塑化劑的敏感族群,但塑化劑代謝速度快,多喝水、多運動、避開一些地雷,減少暴露並不難。
王淑麗建議,食器應避免用到三號塑膠(PVC)材質或含塑化劑之保鮮膜,選擇五號聚丙烯(PP)、有品牌保證且較厚的材質,又一些手搖杯封膜材質非食器等級,而且黏著過程還要加熱,也建議敏感族群少喝。
而化妝保養品方面,則盡量避免有豐饒香味的產品,幼兒玩具或地墊選用無塑化劑、有安全標章者,有磨損就要更換,勤洗手也很重要,特別是進食前,有助於避免攝入過量塑化劑。
推薦文章
-
北醫研究:2歲前使用抗生素 ADHD罹病風險增!醫:避免不必要「預防性投藥」
-
降噪耳機戴久不僅傷聽力 專家警告另一潛在危機:讓你「聽不懂」
-
一晚幾次算頻尿?夜尿頻繁如何改善?醫生:千萬別做這些事
-
女生也可以看泌尿科嗎?醫建議5大類問題妳該掛泌尿科
-
洗澡時小便對健康有害嗎?專家破解3個常見迷思:男女皆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