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腫切除 不長期服藥控制會復發
30歲的美珍從事室內設計,四年前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巧克力囊腫而接受手術,術後沒定期回診。一年前開始下腹部疼痛、解便不順,自行買藥吃不見好轉,反覆發燒一個月。就醫檢查確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卵巢長出5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且合併骨盆腔發炎感染,而引起發燒。
婦產部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發生部位以卵巢、子宮、骨盆腔及腹腔居多。由於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切除病灶即可,輕忽五年內復發率高達五成,以致疾病復發。
中山附醫婦產部醫師吳珮如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所謂的「異位」,是指原本在子宮裡的內膜細胞,移位、跑到子宮外面;最常見的發生部位在卵巢、子宮、骨盆腔及腹腔,進而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異常出血及不孕等症狀。而子宮內膜細胞長在卵巢,俗稱為巧克力囊腫。
吳珮如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25至40歲育齡婦女常見的疾病,西方女性盛行率約15%,亞洲地區也有10%左右;台灣因飲食西化等關係,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許多得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在青少女時期即出現經痛過久、經血過多等現象,但不知有病而未就診,故台灣盛行率可能被低估。
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方式有手術外,還有停經針、雄性素、止痛藥等藥物,副作用為骨質疏鬆、長痘痘、聲音低沈等;目前健保有給付黃體素,副作用較低且術後不需停藥。吳珮如說,對較重度或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以上,或有生育需求患者,大都採用手術治療來減緩疼痛與惡化,並建議術後搭配長期的藥物控制,以「細水長流」的原則,防止復發、傷害卵巢。
吳珮如提醒,女性若經痛時間變長或頻率變高、性交疼痛或排便不正常等症狀,應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推薦文章
- 
    
        
骨科醫揭骨質疏鬆「5大早期症狀」:腰痠背痛、指甲易斷都是警訊!
 - 
    
        
預防骨質疏鬆!醫教3個在家強化骨力運動,滑手機、看電視時順便動
 - 
    
        
40歲後欲望下降如何享受性愛?專家揭讓私密處年輕的保養方法
 - 
    
        
運動讓你更健康還是正悄悄造成傷害?身體提醒該休息的7警訊
 - 
    
        
30歲起骨質悄悄流失! 醫教4招「存骨本」 50歲以上應測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