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營養師:重視孕婦營養、疾病與用藥
據國衛院研究指出,新生兒的死亡大部分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而相關;若能防治孕婦早產與生出低體重出生兒情形,或新生兒出生後給予適當營養補充,應能減低新生兒死亡率。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表示,要防止或減低新生兒死亡機率,要預防早產與生出低體重出生兒或巨嬰症,其實媽媽懷孕期間最重要。新生兒出生後的營養與疾病預防只能算是補強,且媽媽若照正常方式哺餵,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早產定義是懷孕周數大於20周,但未滿37周之生產。據內政部統計,台灣2009年至2018年每年平均有19萬9128個新生兒出生,每年估近1萬9000名早產兒誕生;其中約50%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靠呼吸器維持呼吸,且早產容易有高黃疸、敗血症、呼吸道疾病、神經傷害等合併症產生。
蔡一賢說,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正常範圍約3000至3500公克,若高於4500公克為巨嬰症;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出生體重,若低於1500公克者,則稱為極低出生體重。一般而言,無論早產或出生體重低的新生兒,因身體各器官尚未成熟,面臨的問題愈多,如腸炎等疾病致死亡率增加,另一隱憂則是生長過程中,恐有智能、發展遲緩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
因此要減低新生兒死亡率,蔡一賢認為應重視孕婦懷孕期間,子宮內胎兒狀態是否有異,而在懷孕期營養補充、體重控制都須留意;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過輕或過重,對孕婦或胎兒出生後體質都不好。
若以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來看,若小於18.5,孕期應增重12.5至18公斤;大於18.5則應增重11.5至16公斤;大於25則增7至11.5公斤;若大於30以上,則增重5至9公斤即可。「增重不能趕進度,也須循序漸進。」此外,較高齡生產的產婦,也會使胎兒有潛在疾病風險,使死亡率增加。
有計劃懷孕女性與準媽媽們,葉酸的攝取要足夠,若以國健署建議標準,育齡婦女每日應攝取400微克葉酸。蔡一賢呼籲可多吃綠色蔬菜,每餐至少半碗以上;另外,孕婦在懷孕前、中應戒菸、酒,若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時,相關的血糖、血壓控制得注意外,藥物使用種類及劑量也得留意,建議可透過專業醫、藥師與營養師做諮詢。
推薦文章
-
添加在麵包、巧克力、麵條的乳化劑對健康有害嗎?教授這麼說
-
慢病最愛問【減重】我看起來瘦瘦的,還需要減肥嗎?內臟脂肪高會對身體有怎樣的影響?
-
51歲馬拉松運動員血檢、尿檢都正常罹胰臟癌末期「輕忽一常見症狀」
-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
醫療科技展落幕 「慢病好日子」健康代表字票選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