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觀點/系統性減敏感 密集恐懼找回日常
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
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若嚴重影響生活而未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次加深症狀。
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
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就必須就醫。
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是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
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
推薦文章
-
找到「治癒心碎」的秘密 英國研究揭2招可望改善心臟功能
-
學蔡依林9點半睡美容覺!睡好比睡久更重要 醫建議最佳入睡時段
-
超級害怕蜘蛛?學者揭密:治療蜘蛛恐懼症的方法出乎意料地簡單
-
今天準備9點半入睡嗎?蔡依林睡眠變美術 醫警告晚睡者得花21天
-
自殺高居青壯年死因第二 張書森:破除「 只能靠自己」的毒性文化,建立友善求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