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增加 接納觀念卻未跟上
精神障礙者的困境專題2(中央社記者梁珮綺、陳怡璇台北23日電)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全國領有身障手冊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約12.7萬人,台北市佔1.5萬人,有精神科醫師指出,隨著社會轉型,精神官能症患者比例確實增加。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說,近20年來,隨著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生活步調變快、工時拉長等,憂鬱、強迫、焦慮、恐慌等精神官能症患者比例確實增加。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認為,雖接受相同壓力源,有的人會發病、有的人不會,但「每個人都有生病的因子」,社會環境壓力愈來愈大,確實是原因之一,加上隨著醫學進步,診斷也愈明確,精神疾病患者的數據隨著增加。
身心障礙分為8大類,精神障礙是其中之一,而台北市有許多資源可跨障別使用,以精障者為主的是居家關懷訪視、精障會所以及社區居住。
位於萬華崇仁花園軍宅旁的向陽會所,是精神障礙日間服務據點,由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經營,有別於住院與用藥,在台推行10幾年的精障會所,與精障者肩並肩、對等共處,比較像是大學社團,同時跟社區更緊密連結。
向陽會所主任許雅婷笑說,向陽會所很幸運,沒有被居民抗議,她開玩笑說「不過社區主委看到我們是精障會所時,臉色有變一下啦」。
許雅婷說,社區都是老鄰居,對會所情況見怪不怪,甚至已視為日常,她指出,正因為彼此已長時間生活在同個地方,住戶們可能見過精障者情況好的樣子,或是明白精障者的狀態其來有自,就不會覺得恐慌或危險,這也是萬華區獨特的高包容性。
「社區居住」讓經過評估、有潛能有意願的障礙者合住一戶,目的是讓障礙者可以慢慢獨立生活,精障者白天外出活動或就業,晚上與室友們共同生活,從打理起居到人際關係,逐步拾回自主能力。
台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者福利科長林玟漪說,社區居住的服務對象不是只有精障者,也有智能障礙或肢體障礙,由於洲美家園由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承辦,居民才誤解為是24小時照護的康復之家。
林玟漪無奈的說:「但不管是哪種服務要進駐,他們對障礙者的理解就只有那一套。」
林玟漪表示,未必所有居民都反對障礙服務,但在說明會等場合,支持的聲音不會出現,尤其是房東、投資客、地主等人的音量最大,許多居民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拒絕理解服務內容,身障科在社區附近發傳單也被阻撓,甚至被抗議。
台灣社會已邁入高齡化與少子女化,林玟漪指出,從洲美專案宅居民的態度,可窺見台灣未來對障礙者照護不足的巨大隱憂。她說,障礙者老化速度本來就快,加上照護人力短缺,身障科曾以未雨綢繆的觀點加上洲美專案宅所在社區有逾百位障礙者的數據,希望說服居民,依然被強硬拒絕。
林玟漪說:「有一派聲音是一直催我們要趕快佈點服務設施,畢竟父母總會老、無法一直照顧障礙子女;另一派聲音就是反對到底,說就算家有障礙者也不需要我們協助。多方勢力拉扯,真的很難辦。」
許雅婷表示,有些極力反對障礙服務進駐的人,可能真的是因為有不好的經驗,正反兩方的敘述都有各自的道理,「論點不是非黑即白,但行為是」,要讓服務進駐還是驅之別院,往往沒有模糊空間,也是障礙服務的最大難題。
推薦文章
-
想送失智長輩去安養機構,該注意什麼?有補助嗎?挑選機構「8大要點」一次看
-
嘉義市助弱勢 帶狀疱疹疫苗免費打
-
不幸身故,被留下的家人誰照顧?專家建議「保險金信託」,2種方式差異說明
-
街友寒冬2/戶籍制綁死社福,街友難申請低收、身障補助
-
醫病平台/用親密感滋潤軟化失智者的「不適切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