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蛇會長水泡、疼痛、身體倦怠...醫師:但這個症狀最該當心

良醫健康網 王綺嫻/牛媽醫師

小小的診間一下子擠進5個人。病人是一位80歲的阿公,感覺應該是子孫滿堂的幸福阿公。

兒子甲:「醫生,拜託您幫我爸爸看一下,他右半邊肚子有2、3個一群、2、3個一群的小水泡,是不是皮蛇?」

牛媽掀起阿公的衣服,右邊腹部大概有2、30顆水泡,旁邊的皮膚還看見好幾條紅色朱砂畫的蜈蚣。

醫師:「是,的確是皮蛇,正確名稱是帶狀疱疹。」

4個家屬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我跟阿公被晾在一旁。

媳婦甲:「我就說是皮蛇嘛!」媳婦乙:「那為什麼已經帶去斬蛇了,阿爸還是不舒服?」兒子乙:「阿爸就不肯喝那個符水,才會沒有效啦!明天再帶去斬一次。」兒子甲:「醫師,皮蛇是不是長滿一整圈,就會死掉了?」3個家屬異口同聲:「哎喲!不要在阿爸面前講這個啦!」

為什麼要瞭解帶狀疱疹?

●因為帶狀疱疹有太多迷思和謠言。●瞭解已經有預防帶狀疱疹的疫苗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皮膚痊癒之後的神經痛更值得注意。

帶狀疱疹,臨床表現為群聚狀水泡呈現帶狀分布於身體,常伴隨皮疹分布區域之神經疼痛症狀,由於帶狀的分布狀似一條蛇,所以俗稱「皮蛇」或「蛇纏腰」。據估計,1/4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根據臺大分析健保資料庫發表的論文顯示,臺灣每年約有60萬人罹患帶狀疱疹,且發生率和年齡有極大關聯;50歲以下的人,每年每千人約有3.59位罹患帶狀疱疹,65歲以上,每年每千人的罹病人數則上升到12.81位。

帶狀疱疹發生的原因為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幼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後,病毒會潛藏於體內的神經節,當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會活化,導致神經節分布的皮膚部位出現群聚狀水泡,而神經發炎的結果則導致病灶部位及周圍出現自發性的疼痛、灼熱感、抽痛及感覺異常的神經痛症狀。

大部分的患者,皮膚上的水泡及神經痛的症狀在1個月內會逐漸緩解。皮膚的水泡會慢慢乾掉,形成痂皮,隨後痂皮逐漸脫落,遺留色素沉澱或疤痕;伴隨的神經痛,痛的程度、範圍及頻率,皆逐漸降低,進而痊癒。

帶狀疱疹

■外觀:呈現粉紅色或紅色的群聚狀水泡。■好發部位:軀幹、胸腹部及後背。■病程:大部分患者是先出現疼痛及身體倦怠,然後才出現水泡。也有些患者是先出現水泡,病程中期或後期才開始疼痛。■好發時機:可能於感冒、輪班或睡不好後發生。■發生原因:抵抗力下降,尤其是T細胞的免疫力。■併發症:2成左右患者,患部會合併神經痛,如果疼痛超過1個月,務必接受治療。■治療方式:水泡期小心勿弄破水泡,可塗抹藥物讓水泡乾燥結痂。破皮時或水泡乾掉之後,塗抹外用抗生素藥膏,加速傷口痊癒及減少二度皮膚感染風險。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對病患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尤其是老年族群,對這個疾病聞之色變。國外的研究顯示罹患帶狀疱疹後30天,約有19.5%的患者仍有疼痛的現象;罹患帶狀疱疹後90天,還有神經痛的比例約為13.7%,這種長時間、不定時、不等程度的疼痛,讓病患非常困擾而且焦慮。

年紀大、水泡出現前出現嚴重神經痛、免疫力低下以及水泡出現超過72小時才開始治療帶狀疱疹的患者,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應該特別小心。

帶狀疱疹的治療方面,若能在水泡出現3至5天內投予抗病毒藥物,病患皮膚水泡的數量會比較少,且傷口癒合的速度會較快,產生神經痛的程度及機率也會降低,因此建議民眾及早接受正確治療。

帶狀疱疹的傳統治療—斬皮蛇,常以紅色硃砂或黑色墨汁畫蜈蚣在水泡處,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反而容易造成水泡傷口感染;也建議不要亂貼治療痠痛的膏藥在水泡皮疹處,以免產生過敏或傷口二度感染的問題。

患者飲食部分並沒有特別禁忌。建議少吃會造成大量發汗的辛辣食物,因為流汗會造成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有些患者常被長輩告誡不要吃蛋,實際上並沒有影響,此謬誤來源是因為蛇愛吃蛋,所以古老傳言告誡不要餵皮蛇吃蛋,以免皮蛇越來越壯大,事實上帶狀疱疹只是形狀像蛇,跟蛇並無任何關係,沒有必要因此減少蛋白質的攝取。

罹患帶狀疱疹,並不會經由和家人一起進食用餐,或衣物一起在洗衣機中清洗,而將帶狀疱疹傳染給家人。但是帶狀疱疹水泡液中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孕婦、未施打水痘疫苗的小孩及抵抗力較差的人,應避免接觸患者皮疹水泡液,以免被感染,產生水痘。

在日常照顧上,帶狀疱疹的水泡如果沒有破掉,可以用溫的清水洗澡,擦乾患部即可。如果水泡破掉,建議傷口部位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後,塗抹藥膏,洗澡時傷口不要碰到水,可減少感染風險。

帶狀疱疹的疫苗在美國上市已經滿10年。研究資料顯示,注射疫苗後1年的防護力為70%,第3年防護力為45%,在歐美,目前已經有新型的帶狀疱疹疫苗問世,防護力較不會隨時間延長而減弱。

牛媽醫師的小紙條

①帶狀疱疹目前有很好的治療藥物,一般人不必擔心長滿一圈或危及生命的問題。②帶狀疱疹疫苗約有6成的防護力。③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會使患者陷入焦慮甚至憂鬱的困境,可以用低能量雷射、口服藥物或請疼痛科醫師進行神經阻斷等相關治療。

延伸閱讀:

每天用電腦超過8小時?脖子後面長「這個」=體內積酸水!

●書籍介紹

秒懂肌膚:王綺嫻醫師帶你看對、看懂、看好自己的皮膚

作者: 王綺嫻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19

作者簡介/王綺嫻

愛碎念嘮叨又屬牛的醫師,自稱「牛媽醫師」。立志成為皮膚科醫師的原因是皮膚疾病外觀可以同時被病患及醫師親睹,治療結果明顯可見,極具挑戰性。行醫過程中發現最難治療的是有錯誤觀念的病患,因此持續撰寫科普小說、衛教文章以及拍攝衛教短片,將傳達疾病的真相當作使命。閒暇時喜歡電影與小說,但常常職業病發作,在虛構人物身上,發現各式各樣的皮膚疾病;休閒離不開專業,專業緊黏著生活,就是牛媽醫師。

現職∣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

經歷∣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萬芳醫院美容醫學中心兼任主治醫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設醫院皮膚科訪問學者、皮膚專家健康網顧問醫師以及諸多學校單位的皮膚科教學經驗

神經痛 皮蛇 疱疹病毒 水痘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