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花費比想像更多 檢視你的退休金NG來源

聯合報元氣周報 本報訊
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 記者葉信菉/攝影

退休理財迷思多 行動比努力重要

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

超高齡社會來臨,大家感受到退休金制度給我們的錢不夠,未來還可能被砍。退休理財應從改變思維或行動力開始,行動比努力更重要。

大家知道長壽和通膨風險,所以準備的退休金必須增加,但有六成民眾並未落實。我們調查,大家平均43歲以後才開始存退休金,現在退休年齡平均61歲,存17年要準備可能長達23至25年的退休生活,存錢的時間比用錢的時間還短,所以應該提早準備。

退休理財準備常見四大迷思包括:太晚開始儲蓄或太早退休、無法落實長期投資、準備成本太高、退休投資太保守,選錯投資工具、沒有及早進行保險及信託保障規畫。

在長期投資的觀念,定期定額扣款,長期複利效果最好,可在退休前20年至25年做股票跟債券投資,買債券至少賺兩倍,買股票至少賺四倍以上。

行動比努力更重要,要先開戶,定期定額扣款,在投資過程裡,注意進場時機點,高點贖回,低點加碼。當市場崩盤或股票指數往下降時,反向做才會賺錢,「下跌不停扣」。如果標的物不太動,可汰舊換新,趨勢長期正成長,就可長期持有。

報酬率設定,要以退休年齡布局,早期增值,晚期保值,退休之前的20年,可追求8%到10%的報酬率,再慢慢把報酬率下降,之後可以用6%到8%,如果害怕風險,可以用8%,平均長期投資報酬率4%以上,效果可觀;提早開始,成本就會下降。

如果以退休後每個月有3到4萬元,退休20到25年大概需要800萬到1200萬元,預期政府制度給我們的錢變少,大家至少自己準備一半,就是準備五、六百萬元。如果已經快接近退休了,還是可找3%到4%標的投資,三年到六年後,賺到兩百萬元是有可能的。

信託保險的部分,超高齡社會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到十年,我們需要退休規畫保障,善用投資、信託與保險保障商品,彌補退休後年金、醫療與長照保障缺口。

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 記者葉信菉/攝影

對抗通膨怪獸 一百法則配置退休金

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

退休後的花費,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大家仰賴的退休金來源,包括定存利息、租金、股利與債券收入等,但這些可能成為「退休金NG來源」,因為存款利息不一定能抗通膨;租金實質收益因管理與賦稅成本逐年增加而下降;股利收入則可能因企業主股利政策起伏,而債券存續年期也不一定能支付退休永續金流。

一般人以為退休後,一個月只要準備兩、三萬元,主計處公布家戶支出統計,若退休後要樂活生活,再考量10年通膨影響,一個月至少要9.2萬至14.5萬元,即退休20年至少要準備3048萬元,往後還有醫療、照顧費用、外籍看護費用等。

退休財務規畫,可以用「一百法則」檢視、思考,若60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比率可達40%;70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則須控制在30%,提醒民眾隨年齡增加,風險性資產比率應逐漸調降。此外,提醒民眾也要留意自身的醫療保障準備是否足夠,若不足則建議至少準備480萬元風險自留,並提醒專款專用,讓老後生活更有保障。

為了避免遭詐騙、資金遭挪用,退休安養信託規畫、專款專用,都要納入考量,透過預簽型退休安養信託,可幫助建構退休防護網,要「顧好自己,再顧家人」。

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 記者葉信菉/攝影

職務再設計 迎接高年級實習生

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

台灣高齡化、少子化嚴重,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企業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中高齡族群在職場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專業知識、人生歷練等優勢,XYZ三代同堂,青銀共融可彼此學習成長。

日本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推動高齡持續就業,企業僱用70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高齡勞動參與率達到25.7%,台灣老年人口勞參率卻不到10%。日本透過政策提高老年人就業,台灣的企業主也應該以「平等、多元、包容」精神打造職場友善,擁抱不同世代的族群。

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中高齡族群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人才機會點,不僅能為企業缺工潮注入新活水,也能讓中高齡族群重新找到工作意義、人生價值,找到退休後的重新定位。

長輩回到職場可能在不一樣的位置,真的是「高年級實習生」,但有些人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是希望維持社會連結,增加生活滿足感。企業要進行「職務再設計」,協助他們因應職場變化,盤點適合的工作內容,簡化工作步驟、調整流程,讓中高齡就業更容易上手。

年齡不代表一切,持續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退休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應該及早立定「以終為始」的人生道路,找到值得投入完成的目標,活出自在快樂的第三人生;長輩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