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1_科技整合
在病房裡,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可能是病人和家屬重燃希望的開始。當VR讓醫師能提前「走進」病灶,當AI在患者出現危機前發出警示,當新一代醫療器械讓複雜手術化繁為簡,當AI可替心肌梗塞患者爭取搶救時間,科技帶來的不只是數據和效率,而是一次次為生命爭取到的時間與機會。
0.65公分的革命!台灣研發神經內視鏡 改寫腦出血微創手術
故事21
主角:科脈生技CEO Carrey Yang、臺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
「爸爸倒下那一刻,我覺得天塌了」,一名40多歲父親因腦出血昏迷,在小學女兒面前倒下,卻在手術第三天,就能和女兒坐在病床邊玩手機遊戲。這戲劇性的恢復,來自台灣自主研發的「科脈多功神經內視鏡」創造的醫療奇蹟。
從倉庫裡起步的醫療革命
「我們當時就在大安區一個倉庫裡,三個人開始這一切。」科脈生技的CEO Carrey Yang回憶創業初期,他與臺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以及兩位工程師在親友倉庫中,決定打造能拯救腦出血患者的醫療器械。
黃博浩因祖父腦出血離世,立志投入神經外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 Biodesign 計畫中,他受到啟發——「如果能設計出一個器械,讓地區醫師在一小時內獨立完成腦出血手術,將改變無數病患命運。」這個願景,如今在台灣實現。
全球最小傷口腦出血手術
傳統腦出血手術,須切開3至5公分的頭骨;即使是微創手術,也需1.5至2公分的傷口。但科脈的多功能內視鏡,只需0.65公分。這支內視鏡結合鏡頭、光源、吸血、沖洗、切削、雙極電燒止血等六大功能,一人即可操作,40 分鐘到一小時完成手術。其「拋棄式」設計避免交叉感染,也降低小型醫院維護成本,讓偏鄉醫院也能在黃金時間內進行腦出血手術,不必再冒險轉院。
臨床數據顯示 ICU天數大減
在林口長庚的臨床試驗中,10位患者術前腦出血量達 30 至 70cc,相當於一至兩顆乒乓球大小。術後4小時 CT 顯示,殘血均低於 15cc,有些僅剩 1.7cc。
病人 ICU 住院天數,從傳統的 10~14 天縮短到僅 3 天;67% 患者恢復到可自理生活,遠高於傳統手術的三成。對家庭而言,不只是醫療數字的勝利,更是避免長期照護的希望。
取得認證 台灣新創站上國際舞台
這項技術已獲台、美、馬來西亞三地認證,並被芝加哥西北大學納入全美腦出血手術訓練標準課程,與美國醫材巨頭 Stryker、Integra、Penumbra 並駕齊驅。
取得國際認證過程充滿挑戰。Carrey 回憶:「FDA 要求我們在水腦豬腦內做電燒實驗,美國團隊要花 1~2 年,但我們僅用 3 個月就完成」。成就背後,靠的是國家動物實驗室與醫師的高效合作,展現台灣醫療研發的能量。
目前台灣患者需自費約 15 萬元,尚未納入健保。但 Carrey Yang 強調,腦出血手術是一刀定生死,若能透過一次手術讓患者站起來、減少家人長期照護,背後的社會與醫療效益無法以金額衡量。
解救在空汙下喘息的居民 小港醫院用科技守護肺健康
故事22
主角:小港醫院環境職業醫療中心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大緯
53歲的楊女士,住在高雄小港工業區一帶,長年與油煙為伍,又是老菸槍。她從來不覺得「喘」會怎麼樣,就算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以為只是老化的必然,直到某次夜裡因呼吸困難緊急送醫,才驚覺自己早已處在病危邊緣。
楊女士改變想法,開始積極接受支氣管擴張劑吸入治療、肺功能監測、空汙預警教育以及生活習慣調整等整合照護,成功降低再住院風險。小港醫院環境職業醫療中心主任吳大緯笑說,「她現在會主動查詢空氣品質指數,更會關心家人有沒有戴好口罩呢!」這些改變的起點,不是藥物的奇蹟,而是醫療團隊願意傾聽與等待,並結合科技輔助的耐心成果。
AI預測與肺健康 門診打破傳統治療框架
位於高雄工業區的小港醫院,過去面對大量慢性肺病患者,往往是在急性惡化時才出現在急診。醫院成立「肺健康門診」,導入AI模型,能根據患者居住地的空氣品質與病史,預測再住院風險;並結合即時空汙警示與居家照護建議,讓病人從被動喘息,轉為能主動預防。
整合醫療、科技與社區 提升病人自我管理
吳大緯指出,空汙、油煙與二手菸,對女性肺部健康的危害尤其明顯,加上小港醫院位處的工業區,是空汙最大發源地,因此導入整合式照護系統。醫院更推出回收空殼吸入器,以及協助病人改善生活型態的輔導,結合「醫療、科技與社區」的新型態照護模式,讓患者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治療,而是能主動管理健康,並透過結合健康數據追蹤、個人化健康建議和遠距諮詢的數位健康平台「WaCare」,進行衛教互動,對自身病情有更多認識與掌握。
診所打造「健身俱樂部」AI輔助運動記憶、精準訓練 助百歲爺爺半年找回行動力
故事23
主角:新竹市億安診所院長林家億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22年剛滿百歲的吳爺爺,隨著年紀增長行動逐漸變得遲緩,參加新竹市億安診所的「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後,短短半年的時間,上下樓梯已經難不倒他了,驗證了活到老「動」到老的重要。
AI助力銀髮健身 替長輩客製化訓練
億安診所院長林家億說,吳爺爺本來是診所居家醫療照護的個案,訪視過程中發現行動愈來愈遲緩,雖然可以行走,但比起前幾年,站起、起身等動作都變得很吃力。爺爺平常還可以用微信跟朋友聊天,頭腦清楚,評估後發現是肌肉量減少,肌力退化,於是邀請爺爺參加「銀髮健身俱樂部」。
長照車每天接送,爺爺就像上學一樣認真積極,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已經可以上下樓梯,活動範圍變大,身心都變健康了。億安診所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團隊,也有個人化指導搭配為長輩設計的AI運動儀器,可以客製化,記憶做過的運動,對長輩來說很方便,運動的項目也更客制化,訓練起來效果也可以更精準,對準每位長者不同的身體需求。
幫100位長者體能訓練 延緩失能
林家億說,當初承接衛福部、新竹市衛生局的「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提供一百位長者完整的體能訓練課程,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讓長者以健身方式鍛鍊身體,增加心肺功能及肌耐力,希望達到「延緩失能」 及 「健康促進」 的目的。
在新竹深耕15年,億安診所的「銀髮健身俱樂部」雖然是短期的計畫,但仍持續秉持「醫療結合運動的理念」,從根本問題改善民眾的生活。現在也配合推動「長者整合性照護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了解長者「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的狀況,及早發現,及早介入處理,預防及延緩失能,提升老年的生活品質。
不讓距離決定生死 AI判讀心電圖 澎湖縮短心肌梗塞搶救時間差
故事24
主角:澎湖縣衛生局、衛福部澎湖醫院暨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總等北中南醫療團隊
記者許凱婷/台北報導
「怎麼辦?我胸口很悶!」56歲的婦人摀著胸口、臉色蒼白,直接到白沙分隊求助,消防員立刻為她貼上12導程心電圖貼片,10秒後,心電圖資料透過LINE群組上傳;30秒內,AI系統立即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在轉院途中啟動心導管團隊,婦人到院後約12分鐘到導管室,39分鐘內打通血管。救援系統在報案短短幾分鐘內全面啟動,成功在黃金搶救90分鐘內,挽救寶貴的生命。
90分鐘黃金期 AI幫忙搶回時間
「澎湖有90座島嶼,其中19座有人居住。過去常因診斷延誤、轉院困難,眼睜睜看著生命流逝」。澎湖縣衛生局長陳淑娟語氣沉重說到,身為澎湖人,她深知醫療資源不足帶來的焦慮。對許多澎湖人來說,繳了一樣的健保費,卻只因距離與資源,常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
113年,她偶然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展示的「AI自動診斷心肌梗塞系統」成果,心想,「若能把這套技術帶回澎湖,或許就能補上急救鏈最後的缺口」。於是,她努力奔走,串聯三軍總醫院、中國醫大和高雄榮總三大醫學中心,跨域建立「菊島守心鏈」,目標只有一個:「不讓距離決定生死」。
30秒完成判讀 跳過繁瑣急診流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心肌梗塞是重症中的急症,黃金搶救時間只有90分鐘。在傳統流程中,從做心電圖到醫師判讀,往往需要數分鐘甚至更長,假日或夜間更是困難。」
周德陽指出,澎湖的AI急救流程:是患者出現症狀後,在衛生所或救護車上,即可完成心電圖檢查;資料透過LINE群組上傳;AI系統在30秒內,自動判讀並同時通報心臟科醫師;如確認為心肌梗塞,立即啟動轉診及心導管治療準備。
過去,若深夜或假日遇到胸痛病人,基層醫師常擔心「看錯」;如今有了AI的即時輔助,醫師能更快下決斷,病人也能直接進入心導管室,跳過繁瑣急診流程,開通血管的時間大幅縮短。
他更分享,「曾有一位病人從救護車做心電圖,到手術打通血管,全程只花47分鐘,幾乎是與死神賽跑。」AI更成為醫護的最強助手。
心電圖大數據訓練AI 精準率超高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張坤正解釋,AI模型系統來自中醫大超過100萬張心電圖大數據的訓練,精準率高達99.9%,判讀水準直逼心臟專科等級。他提到,「中醫大一年約有200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這些大量數據成為訓練AI模型的基礎。」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副院長蔡文祥表示:「一開始醫護人員對AI確實有疑慮。」他回憶,「但我們強調AI只是輔助工具,最終判斷還是需要醫師確認。當大家看到AI的準確率達到99.9%,且真的能搶救生命時,接受度就大大提高。」
從心梗到慢病管理 離島醫療升級
澎湖的AI醫療應用正在不斷擴展,陳淑娟興奮地分享未來規畫:「除了心肌梗塞,我們正推動AI眼底鏡檢測中風和糖尿病、AI洗腎監測系統、AI睡眠監測手環,還有AI骨密度與運動處方等應用。」
陳淑娟表示,自113年4月系統上線以來,澎湖已透過AI心電圖自動判讀,即時救治超過22位患者,對這座海島而言,每一條被接住的生命,都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的堅持,是每一個病人都必須接住」。
面對AI會取代醫師的疑慮?周德陽直言:「AI不會取代醫師,而是成為醫師最得力的助手。」張坤正補充:「AI的存在反而讓線上醫師更快回覆,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過去醫師看群組訊息可能延遲,如今AI已先給出判斷,醫師自然更積極參與,讓急救鏈運作更有效率,實現真正的醫療平等。
推薦文章
-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4_偏鄉醫療
-
生活小改變 環保大永續/出門帶環保袋 向塑膠袋說不
-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挑戰篇3_打破歧視
-
少動、多吃、壓力大?4族群當心壞膽固醇塞血管:嚴重恐猝死
-
流感升溫/吳肖琪:流感疫苗接種已納入長照評鑑,政府應強化預防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