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消除C肝/莊人祥:25至44歲男性注意!C肝再感染率上升,「這族群」恐中鏢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記者許凱婷/台北報導
疾管署長莊人祥參加「看見台灣-台灣正走在消除C肝的路上」專家會議表示,急性C肝疫情逐年下降,但高風險族群的再感染率持續上升;2024年急性C肝病例中,更有近四成合併HIV感染。記者林澔一/攝影

近年來台灣在C肝防治上有重大突破,疾管署長莊人祥參加「看見台灣-台灣正走在消除C肝的路上」專家會議表示,急性C肝疫情逐年下降,但高風險族群的再感染率持續上升;2024年急性C肝病例中,更有近四成合併HIV感染。最令人擔心的是,合併HIV感染者的C肝再感染率高,其中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集中於25至44歲青壯年男性,顯示不安全性行為和注射藥物族群(PWID),仍是急性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對象。

急性C肝疫情下降,再感染率卻逐漸升溫

急性C型肝炎的通報與監測機制近年來逐步完善,台灣自2018年啟動「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以來,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取得重大進展。自2019年急性C肝通報高峰627例後,疫情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435例。疫情雖下降,但再感染的比率卻悄然上升,莊人祥說,「這說明在行為介入和持續追蹤方面還需要加強。」尤其集中在25至44歲男性青壯年族群,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的病例數也呈現相對較高的趨勢。

莊人祥指出,截至2025年6月,已有66例再感染個案,其中有57例合併HIV感染,顯示再感染與高風險行為有密切關聯,其中不安全的性行為、PWID者分別佔比為40%與45.6%。

減害計畫、一站式HIV與C肝快篩,有效提升治療可近性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前左起)、疾病管制署長莊⼈祥、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中央研究院院⼠陳培哲、陳建仁、廖運範、B、C 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簡榮南、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後左起)、國家衛⽣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王聲昌、輔仁⼤學數據科學中⼼執⾏長蒲若芳、⾼雄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主治醫師盧勝男、⾼雄醫學⼤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等人,共同參與2025年C肝專家會議,進行相關議題討論。記者林澔一/攝影

針對PWID族群,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從2006年起,推動藥癮愛滋減害計畫也取得成效,透過衛教諮詢站及針具自動服務機,直到2024年為止,減害計畫共發放338萬支清潔針具,回收率達九成,每位藥癮者年平均使用419支針具,已符合WHO國際標準;另2024年4月起,疾管署於13家醫院,推行一站式HIV匿名篩檢與C肝快篩,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27,896人次篩檢,95%的陽性個案可於當日確診,通報流程由過往13天縮短至1天內,大幅提升治療提升轉介與治療的可近性。

此外,防治策略也涵蓋透析單位與醫療機構的感染控制。莊人祥說,疾管署強化護理與感染控制人員的專業訓練,定期查核醫療機構感染防治措施,降低院內感染風險。同時,也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協力,針對HIV感染者與同志族群辦理分眾衛教活動,強化高風險族群的預防意識。

莊人祥強調,C肝的防治不僅是衛生政策的挑戰,更是公衛體系整體協作的考驗。從精進通報系統、減害實施、匿名篩檢整合到跨部門合作,每一項策略皆為消除C肝所奮鬥。即便目前整體疫情呈現下降,但高風險族群的再感染警訊依舊提醒我們,仍須持續滾動式調整、精準投放。

高風險族群 莊人祥 HIV 疫情 C型肝炎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