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確診時/家醫科醫師張賢政確診居隔 照忙防疫顧病人
「我5月29日確診」,羅東博愛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賢政說,第一時間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希望照料的病人不要被感染確診,患者未來一周如何安排也令他擔憂。
身處高風險的工作場域,張賢政經常接觸確診者,他認為早晚會確診的,即便「防護做得很完善」,工作時N95口罩戴緊緊,但沒想到染疫確診來的比預期得早。
醫院慎重起見,只要照顧的病患及其家屬、辦公室同仁有人確診,接觸者都須做PCR。張賢政回憶,確診那天早上,他跑步6公里多,感覺跑得比平常還累,雖然沒發燒且中午快篩陰性,但基於醫療專業本能,「我想把病毒量養多一點」,趕在下午6點前完成PCR採檢。
果然當晚PCR結果出爐是陽性,張賢政開始出現發燒、痠痛、疲倦等輕症。對於那2天看過的病人或接觸的護理人員,坦言「我反而有點壓力」,擔心會造成傳染風險,也希望他們不要陽性確診,至於照顧中的患者接下來一周要如何安排,也是工作壓力之一。
張賢政居隔在家期間,只有第一天發燒接近38度,接下來幾天沒有太多不適,搭配服用抗病毒藥物、化痰藥、退燒藥等,「有讓自己早點睡,好好休息一下」,他不用出門上下班,每天睡足8小時,比平常6個多小時還多,工作效率更高。
自稱工作狂的他笑說,「居隔期間,我還是會接電話、開線上會議與演講」,按部就班的生活,除了一直打電話詢問放心不下的病人現況,也用Line即時處理,其中還有一天從中午12點到晚上7點,開了6個線上會議。
張賢政提到印象深刻的事,莫過於一位照顧好幾個月的病人,不久後可能會離世,「已承諾最後幾天還會顧著」,但深怕來不及在解隔時看到對方,因此隔離期間更是掛心,天天打電話詢問同仁了解狀況。
回想第一次隔離,是在2021年5月宜蘭爆發疫情時,張賢政因安寧病房病人的家屬確診,被從嚴隔離一周。那時大部分的民眾還沒打疫苗,僅少數人接種一劑,且PCR採檢得送中央,要等個一天半才有報告結果。
「去年疫情的未知之事比起今年來得更多」,他認為,當時民眾或社會氛圍的不確定性、不安心感相對高一些。歷經2年多疫情,國內社會氛圍截然不同,過程一定會有風風雨雨,但是台灣人的公民素養高,對於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政府政策等面向的配合度高,讓他感受到整體是正向發展。
張賢政是羅東博愛醫院疫苗小組負責人之一,平時不只在醫院診間,院外若有疫苗接種場次或到安養院服務,他是首要的醫師人選,迄今問診超過一萬人。篩檢、視訊看診等都是他的日常防疫工作。
張賢政談及疫苗施打狀況時,提到「疫苗猶豫」一詞,在美國有團體專門宣傳疫苗是騙人的。他認為,台灣人在此方面是信任政府,或許可以說是「順民」,但更多原因在於民眾的理性思考、知識水平有其一定水準,加上近20年前SARS爆發的經驗,政府已建立與民眾溝通的方式。
民眾倘若確診也不用慌張,現在看診管道多元,張賢政建議,可找自己平常熟悉的診所醫師看診,如符合服用抗病毒藥物或症狀緩解藥物的資格就吃,居隔期間醫護人員都會致電關心,若是狀況緊急,可以親跑一趟急診室就醫。
醫師小檔案/張賢政
姓名:張賢政
頭銜:羅東博愛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確診時間:5月29日
如何感染:醫院有單位同事確診,居家護理師、社區醫學部同仁接連確診,自己也被匡列其中。
症狀:疲倦、肌肉痠痛、輕微發燒
治療:服用抗病毒藥物、化痰藥、退燒藥
給確診者一句話:安心不焦慮,配合醫療用藥與照護。休息也重新整理自己的身與心,健康飲食與運動,緩步重整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