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越來越多新冠研究論文 選擇透過預印本平台發表?
讀者Para 2022-2-8在伊維菌素:偏見、欺詐、死亡威脅的回應欄裡留言:
「林教授好,請問 預印本 是一個怎樣的機制?不太明白,既然一篇論文一經出版就會造成影響,那預印本跟已經出版的論文差別何在?」
有關「預印本」,我第一次提起,是在2020-3-2發表的新冠病毒源自美國,潘懷宗教授說的。當時潘教授引用一篇預印本論文,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
從那次開始,我總共在20篇文章裡有提起「預印本」,而最近的一篇是又一篇「重要的」伊維菌素論文被撤。
所有這20篇文章都是跟新冠肺炎有關,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冠疫情來得既快又猛,所以很多相關研究也就藉由預印本這種既快又猛的平台來發表。
既快又猛,當然是有它的代價。
在傳統的論文發表模式裡,一篇送審的論文是需要通過三四道審核的關卡,所以花上半年,甚至超過一年才正式發表,是很平常的事。更可憐的是,絕大多數送審的論文是無法通過審核的,所以這些被拒絕的論文是連發表的機會都沒有。尤其是越高檔的期刊,拒絕率就越高。例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它的拒絕率是95%,也就是說,每20篇送審的論文,只有一篇會被發表。(註:被拒絕的那19篇會送去別的期刊試運氣)
反過來說,預印本平台通常是沒有或只有非常鬆散的審核機制,所以上傳到預印本平台的論文幾乎是百分之百都會被發表。雖然預印本平台都會告訴讀者它們發表的論文是還沒有通過審核的,但這根本就無法阻擋有心人士的濫用。想想看,如果你是為了政治或商業利益而引用一篇預印本論文,你會告訴你的讀者說它還未通過審核嗎?而如果你是一個沒受過科學訓練人,你會去注意或在乎被引用的論文是不是來自預印本平台嗎?
很多預印本平台的名字會有Rxiv這樣的字尾,例如bioRxiv和medRxiv。Rxiv是Archive(檔案)的縮寫,bio是biology(生物學)的縮寫,而med則是medicine(醫學)的縮寫。所以,bioRxiv和medRxiv的翻譯分別是《生物學檔案》和《醫學檔案》。
John Inglis博士是bioRxiv和medRxiv的創辦人。他在一篇紐約時報2020年4月14日發表的文章裡說:「自從2019年12月以來,medRxiv 的瀏覽量和下載量增加了 100 倍以上。 受過很少科學訓練或根本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迫切需要新知識來更好地為他們的日常決策提供信息。 新聞媒體希望讓讀者和觀眾了解最新動態。 虛假信息的代理人試圖助長陰謀論。」
Eric Topol醫生是聖地亞哥斯克里普斯轉化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 bioRxiv 的顧問。他也跟紐約時報說:「任何閱讀預印本的人都幾乎會盲目地接受它,而他們可能會挑選符合他們世界觀的信息」。請看Coronavirus Tests Science’s Need for Speed Limits(冠狀病毒考驗科學對速度極限的需求)
可是,儘管如此聲名狼藉,預印本平台卻是如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的成立。而且,我敢保證,只會越來越多,絕對不會減少。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速度創造利潤,你我他皆大歡喜。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靠發表論文來爭取升等和研究經費,而他們可以利用預印本平台,不花一毛錢就能快速大量地發表論文。那,您說,如果您是科研人員,您是不是會愛死預印本平台?
澳洲的Research Council(研究委員會)是跟台灣的國科會一樣,是負責審核科學研究計劃的政府機構。它在去年8月因為禁止研究計劃書引用預印本論文而被科研人員群起圍剿,最後只好髮夾彎。請看Australian funder backflips on controversial preprint ban(澳洲資助者對有爭議的預印本禁令後空翻)。
所以,預印本平台現在已經是科研人員的衣食父母,也是虛假信息代理人的最愛。至於它會不會影響到您的福祉,我也只能說但願不會。
額外參考資料:
2021-3-1柳葉刀發表的Lessons from the influx of preprints during the early COVID-19 pandemic(早期 COVID-19 疫情期間大量預印本湧入的教訓)2021-8-2自然雜誌發表的Flawed ivermectin preprint highlights challenges of COVID drug studies(有缺陷的伊維菌素預印本凸顯了 COVID 藥物研究的挑戰)
2022-2-1 Elsevier出版社發表的More researchers than ever are using preprints — here’s why(越來越多研究人員使用預印本——原因是這樣)
原文:預印本,新冠真假資訊
推薦文章
-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支氣管擴張症止不住的膿痰!細菌移生問題多,綠膿桿菌最棘手
-
什麼是衰弱?不只長者才會衰弱!評定衰弱5指標
-
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非藥物介入3防線阻病毒
-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
新冠主流株出現變化,症狀2大特色!如有呼吸道症狀建議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