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好健康/耳鳴怕吵、聽見回音…恐是耳蝸出問題

聯合報 文/健仁醫院內科暈眩自費專診兼任主治醫師、衛福部定耳鼻喉科神經科專科醫師陳建志
耳鳴患者怕吵,會聽見「回音」,其實這是耳蝸病變所致。圖/AI生成

許多耳鳴患者長期怕吵,因為會聽見「回音」,宛如身處空屋內。患者往往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其實這是耳蝸病變所致。

耳蝸結構與聲音傳遞機轉

堅硬的骨性耳蝸內為柔軟的膜性耳蝸,是內耳負責聽覺的關鍵結構,內含高鉀濃度的內淋巴液。聲波經由外耳、中耳傳導,進入耳蝸後,震動柯蒂氏器,會帶動聽毛擺動,開啟頂端的離子通道,鉀離子進入細胞,產生電生理訊號,經由螺旋神經傳入腦幹,最終形成聽覺。

耳蝸受損時,即使聽力正常,仍會出現聽覺異常。

常見4種耳蝸病變原因

1.聽毛細胞水腫

頂端通道持續開啟,會產生耳鳴,而且因為無法正常柔順地擺動,所啟動的電生理訊號,會變得斷斷續續,參差不齊地傳至腦部,患者就會聽見回音。

2.血管紋病變

耳蝸內的血管紋,負責製造內淋巴液。若病變導致其分泌的液體蛋白濃度上升,內淋巴液變得濃稠,不僅拉扯膜性耳蝸,使柯蒂氏器受力變形,也會阻礙聽毛的自由擺動,導致聲音變形、產生回音。

3.螺旋韌帶病變

螺旋韌帶如同耳蝸的避震器,當病變導致其無法及時吸收震動能量,即使聲波停止,聽毛仍持續擺動,產生延遲性的「尾音」。

4.螺旋神經病變

當聽毛擺動時,電生理訊號傳入腦幹,腦幹會同時反射性地發出訊號,回傳到聽毛,抑制多餘的電生理訊號。若螺旋神經病變,神經傳導異常,抑制作用不穩定,患者就會聽見「顫抖」的聲音。

耳蝸病變機轉。圖/陳建志提供

耳蝸病變找原因 對症治療

一旦確認耳蝸病變,應該積極找出病因,再對症治療:

●若是噪音傷害者,建議避開高分貝環境,使用耳塞或耳罩。

●若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者,可考慮抗生素、抗病毒藥物。

●若是過敏疾病者,應使用抗組織胺,並回避過敏原。

●若是自體免疫反應者,可使用副腎皮質素或其它免疫調節療法。

●若是耳蝸動脈缺血者,可使用抗血小板劑、高濃度二十碳五烯酸 (EPA)。

●若合併焦慮失眠者,須謹慎地使用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管制藥),避免藥物依賴與成癮。

患者應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追蹤治療成效與預後變化,若出現聽力變差或回音變重,不要以為只是年紀或壓力使然,很可能是病變加劇,恐致永久性聽障,應儘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守護聽覺健康。

健仁醫院內科暈眩自費專診兼任主治醫師、衛福部定耳鼻喉科神經科專科醫師陳建志。 圖/陳建志提供

耳蝸 淋巴 治療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