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好健康/耳鳴暈眩3成因 適用耳石復位術

聯合報 陳建志/健仁醫院內科暈眩自費專診兼任主治醫師
橢圓囊病變性耳蝸症候群會出現暈眩及耳鳴症狀。圖/123RF

在門診中,常常會遇到既暈眩又耳鳴的患者,他們主訴一轉頭或是低頭,就見到眼前景物在旋轉,持續數秒鐘至數分鐘,每晚睡前剛躺下,或者平躺一翻身,就又發作。某一耳還會聽到一陣一陣忽大忽小的「嗡~嗡~嗡」聲音,很像有人在耳邊反覆開關鐵窗,窗櫺摩擦發出尖銳的聲響。

患者就醫後,以為是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再進一步檢查診斷為「橢圓囊病變性耳蝸症候群」 (utriculopathic cochlea syndrome)。此病會出現的狀況是當耳石在半規管內滾動時,整個膜性迷路也會跟著波動,不僅耳鳴加重,還會聽見迴音,出現聽覺過敏,甚至誘發偏頭痛。在接受耳石復位術後,不僅暈眩消失,就連耳鳴也消失了。

成因1:半規管內耳石沉積

因為耳石掙脫耳石斑,離開了橢圓囊,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就會在患者改變頭部姿勢的動作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致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因此引發眼震及暈眩。

成因2:耳石斑重量減少

柔軟的膜性內耳迷路,包括半規管、橢圓囊、球囊及耳蝸,外圍一層堅硬的骨壁—骨性迷路。膜性迷路其實是浮在骨性迷路的外淋巴液中。一旦大量耳石沉積於半規管內,耳石斑重量明顯減少,橢圓囊變輕,於是向上浮起。

成因3:拉扯耳蝸管

橢圓囊上移,膜性迷路型態改變,經由連接管,拉扯球囊及耳蝸管。

近端段耳蝸管(高頻耳蝸)向上扭曲,柯蒂氏器也跟著位移,聽毛細胞發出聽覺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傳進大腦顳葉,因此患者才會聽見耳鳴。

圖解橢圓囊病變性耳蝸症候群機轉。圖/陳建志提供

耳鳴成因多 需正確就醫

「橢圓囊病變性耳蝸症候群」的治療,是以耳石復位術為主,醫師會觀察患者眼球轉動,轉動患者頭部及身體,藉著慣性及重力,把易位的耳石逐一歸回橢圓囊內,同時治癒暈眩及耳鳴。

健仁醫院內科暈眩自費專診兼任主治醫師陳建志。圖/陳建志提供

但需注意的是,上半規管裂隙、半規管外淋巴瘻管或骨性半規管發育不良者,也會在陣發性暈眩發作時,同時出現耳鳴,治療策略迥異,耳石復位術只會加重病症,宜先正確就醫,才能對症下藥。

耳石 半規管 耳鳴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