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畫筆擁抱自己 楊元寧找到回家的路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報導
楊元寧形容自己享受各種情緒湧上後,從畫筆中呈現,並擁抱這些感覺。記者曾吉松/攝影

十個月前,楊元寧從疫情嚴峻的美國回到台灣,選定市郊一處民宅作為畫室,窗外是鄰居綠意盎然的迷你菜園,一進門,畫筆和畫刀乾淨如新,壓克力、油畫顏料排列整齊,靜靜陳列玻璃櫃裡。純白色的畫室看不到一絲雜亂,幾乎只能用「無瑕」形容。她花了三年,將擁抱自己、突破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完成多達80多幅作品,以「回到家」(Coming home)為題與世人分享。

打坐是看清自己,藝術能表達自己進而突破。

「以前的我永遠把所有待辦事項列成清單,往100分的方向努力,完成就打勾。」楊元寧說,以前每天都會自己設定很多計畫,幾點上課、幾點彈琴,過著有條有理的生活。寫作業字跡必須工整,只要寫得令她不滿意「全部重新來過」。

身為王永慶外孫女,父親楊定一家族裡有許多雙博士,媽媽王瑞華是優秀的企業家。楊元寧從八、九歲開始接觸打坐,但打坐看似是療癒自我,對她而言只是「靜心」。楊元寧說,自己從沒想過喜歡還是不喜歡打坐,但至今還維持打坐習慣。

楊元寧說,打坐是靜態的,似乎與社會缺了連結,人始終要回到社會,面對紛亂動態的社會穩定自己身心,才算是真正通過考驗。她發現自己需要從動態中找到靜下來的方法,開始練氣功、瑜伽、作畫。楊元寧說,特別是畫畫時,她得開始與自己面對面,如果要給打坐跟藝術作評斷,打坐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藝術把自己表達出來後突破自我。

現代人用腦過度,最原始的自己常會被腦筋帶走,拿起畫筆那一刻,楊元寧形容自己只剩下意念、只剩下感覺,享受各種情緒湧上後,從畫筆中呈現,並擁抱這些感覺。

Coming home畫展,來自四年前瞬間的靈感。

四年前,某天從夏威夷飛往美國的家,突然有道「我要在台北開畫展」的靈感,當下馬上就想好了主題叫做Coming home(回到家)。只是要畫什麼?楊元寧內心什麼也不知道,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動筆,從第一個系列「愛與包容」(Kindness)著手。

想找回自己的心,得先包容所有的自己,楊元寧說,愛與包容中有一幅畫「behind my mask」,一眼看過去是亮麗的花朵,背後則有著很深的顏色,就像面具一樣。無論跟家人、朋友相處,每個人都會戴上面具,背後藏有各種痛苦與不舒服,這些不舒服都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造出一道心牆,沒辦法用「心」真正與人溝通。

「你曾想過擁抱自己是什麼感覺嗎?」楊元寧說,當人擁抱自己,等於接受很多不完美,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聽到「都是你的錯」,長大面對到挫折就會變成「都是我的錯」,所以一般人面對事情只剩下責備,但應該包容不是100分的自己。

楊元寧十個月前從疫情嚴峻的美國回到台灣,在市郊的畫室盡情創作。記者曾吉松/攝影

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愈困難的愈要嘗試。

楊元寧說,包容自己,在創作的路上能往更深的情緒去挖掘。舉例來說,以前如果惹朋友生氣,下一步總是想著該怎麼不要讓對方生氣,但這幾年開始從心去理解對方,給對方空間,體驗對方的情緒,用心擁抱對方。

在畫勇往直前系列過程中,很痛苦也很悲傷,楊元寧說,把自己所有框架打碎後,從過程中慢慢感受,順著宇宙走,人生將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重生。

愈困難的事情,對她而言反而愈要去嘗試,就像她是一位瑜伽老師,但從小筋骨其實硬到不行,坐姿體前彎從來沒碰到腳趾頭過,努力經歷痛苦,用力撥開,用勇氣突破,會開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此時,你會有辦法茁壯,讓心引導未來去向。

楊元寧現在走在藝術的道路上,她請大家相信自己的感覺,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對於準備要來看展的民眾,她說,希望可以從畫中,提醒大家「多看自己一些」。

楊元寧小檔案

學歷:哈佛大學生物及東方哲學學士

楊元寧 圖/楊元寧提供

展歷:

● 2016年〈朦朧回憶〉

華泉藝文畫廊╱中國江西

● 2018年〈轉變〉

波士頓國際藝術展第22屆╱美國波士頓

● 2021年〈回到家〉

印象畫廊╱台灣台北

成就:

● 2008年全球生命文學獎


● 2009年哈佛大學「斐陶斐榮譽學會」

出版:

七本童書:

大地醫生、記得快樂、不再恐懼

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

大笑老人、整體療法

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哈佛心體驗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 楊元寧《回到家》個展

2021年9月18日(六)至10月10日(日)11點到19點

印象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46號

楊定一 瑜伽 靜坐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