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你需要的「良師益友」
做決定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且不幸的是,做決定是我們經常要做,是無法避免的。承諾也很類似。這裡我有幾點供大家參考:
1. 生涯(career)是可以引導,不能規畫的,因為世界上絕大多的事,不是說你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因此你不能規畫你將來要當總統或開腦的第一高手,你不能規畫你將來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你不能立定志願將來100公尺要跑9.68秒以內。你可以每天訓練跑10小時跑100公尺,訓練了10年你還是跑不進10秒之內。
拒絕生涯規畫演講
小學作文你或許會說將來想當中華民國總統,但到後來連××委員也不見得選得上。你規畫40歲當教授,50歲當院長,60歲當校長,但是你的決定往往不是環境所可允許的。
所以給予年輕人各種規畫以供參考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誤導他們說一勤天下無難事、愚公可以移山,這是善意的謊言,也是高等的騙局。所以我一輩子,如果有人邀我給年輕人生涯規畫的演講我一概拒之。簡而言之,career(生涯)是不能plan(計畫)的。
2. 不要「當星期一早上美式足球之四分衛」:美國這個社會,星期天下午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都在看美式足球,而且對各球隊成績非常注意。美式足球有一特點,就是勝負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逆轉,當攻擊一方將球丟出,卻被守方攔截(intercept)到。攻、守頓時易手,勝負也可能很快逆轉。隔日,周一早上,電視上很多體育記者都在評論,多在討論星期日球戰得失。
被批得特別慘的是被攔截的球。在電視螢幕上他們可以看到守方的全景,可以說那一個球不該丟到那一個方向出去,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守方在某一個地方有人守住,因此可以隨時攔截,可以輕易批評攻方的主將四分衛根本就不該丟出那個球。
問題是四分衛丟球的時候根本看不到守方的那一個人,如果他知道會被intercept,他就不會丟出那個球。
評論員會知道的原因是已經是丟球事後之事,是事後諸葛,不是他特別高明。所以他們說是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ing(事後諸葛),我的意思是說commitment有可能是會錯的。
訓練自己會做決定
如果事後你發現是錯的,就不要懊悔,因為那是周一早上的四分衛了。所以只要在做承諾之前,蒐集了最完整的資訊,做了最可能的諮詢,做了最完整的決定就可以了,也就是以事前的一切做為準則,只有事前做得算。不要、也不必後悔你事前所做的決定。你要訓練你自己成為會做決定的人。
3. 無論你走什麼路,你要有志同道合之友。這個友有學友、研友(研究的朋友)、戰友(並肩作戰的朋友)、玩友(共同嗜好的朋友)。成群結隊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法則之一。多人的想法一定比一個人的想法更周全。獅子是很勇猛的掠奪者(predator),當他們要掠奪體重比他們多好幾倍的獵物(prey)時,他們就成群合作而完成之。
Mentor 亦友亦師
在這些友伴之中有一較重要的伴,是亦友亦師的人,是為mentor。Mentor之中文有人翻成導師,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導師有老師的意味,有指導的成分,當然有mentor之很大意義在。
但事實上,mentor可以是同年的人,可以是前輩,甚至可以是晚輩。所以有些字典翻成「賢明忠誠的顧問」,或者「良師益友」,只要是他比你有經驗、有學識,且是你信任者即可,所以mentor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很多人。
最近幾10年來,台灣各學校,尤其是大學,也有所謂的導師制度,也就是每班學生分給一導師,這個導師,學校每學期給一筆小小的錢,老師收到錢每學期找個時間,將導生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吃一點點心。較有錢的老師會請導生吃個飯,但是很少有機會好好認識導生,好好地深深私談,所以效果還是有限。
台灣欠缺引導觀念
台灣的社會欠缺這個觀念,認為只要長輩、師長,罵你一頓,訓你一番就夠了,還需要什麼引導?這一點我感受非常深。我這一輩子自認是所謂Pa-chin-ko柏青哥世代的人,可以說一輩子在台灣沒碰過真正的mentor。
小部分的人當你沮喪的時候,他會拍拍你的肩膀說:「少年的,站起來,你沒理由躺在那裏」。簡單這麼二、三句就會讓你跳起來的人。
(作者李明亮為前衛生署長,本文摘自李明亮著作景福叢書10—「彈珠台的一顆小鋼珠—給醫學生與年輕醫師之十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