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遠離腸病毒 牢記洗手5招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開學後,國小及幼兒園學童彼此接觸頻繁,增加腸病毒傳播及感染機會,教育部昨天呼籲家長及老師要教導孩子「濕、搓、沖、捧、擦」等正確洗手步驟,減少手部細菌,預防腸病毒。
教育部指出,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如校園、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
教育部提醒家長及師生,應掌握「勤洗手、足睡眠、洗玩具、重衛生、速就醫」等5個防治腸病毒的小撇步,幼童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病徵,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接受診治。
教育部表示,上廁所後、吃東西前、看病前後、摟抱及餵食幼兒、擤鼻涕後及玩遊戲後,是容易感染腸病毒的時機,應掌握正確洗手5步驟:先把手淋「溼」;兩手擦上肥皂「搓」揉至少20秒;再將雙手「沖」洗乾淨;「捧」水把水龍頭洗乾淨;最後再用毛巾把手「擦」乾。
【2014/09/23 聯合報】
推薦文章
-
診所流感驗出率僅6成左右,不對勁快自費吃紓伏效?醫說明流感快篩準確度差異
-
感冒、過敏性鼻炎如何分辨?多管齊下 遠離換季過敏
-
流感重症4大警訊 掌握黃金就醫時間
-
洗鼻器可舒緩鼻過敏 避免逆流中耳腔
-
感冒急救喝薑棗茶能改善上呼吸道感染?醫師詳解坊間妙方是否真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