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生活小技巧 訓練孩子獨立自主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許多「隱藏性」發長遲緩孩子,家長平時要多加留意寶寶的生長情況之外,若是已確診寶寶為遲緩兒的家長,除了與專業醫師團隊合作,幫助寶寶治療,平時在家也可以利用小技巧、小玩具,引導寶寶走向健康人生。而這些小技巧,不僅只能用在遲緩寶寶上,平時,所有的家長都可以用這些與寶寶相處的原則來教導寶寶生活禮儀、訓練基本生活自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黃俐貞職能治療組長表示,居家導引照顧技巧與常見輔具大約可分為五大類:
一、 在安全範圍內,儘量讓孩子學習獨立完成各項適合其能力之基本生活自理活動,如:進食、穿脫衣服、如廁、盥洗、收拾玩具等。
二、 在學習初期,避免用命令式的口氣指導孩子,當孩子動作執行不夠完善時,不要嚴厲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多鼓勵,慢慢從而增進其喜好、信心與能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三、 將療育練習放在日常活動當中,如: 孩子需練習從躺姿坐起來,可以在每次換完尿布或餵完奶後讓孩子自己坐起來而非由大人將其抱起;又如練習手指抓握物品,可以讓孩子自己拿取大人手中或盤子內的小餅乾。
四、 如果孩子已上幼兒園,多跟老師維持聯繫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適應及學習狀況,配合學校同步在家養成各種生活常規。
五、 如果孩子需要使用輔具,須將輔具之使用落實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學習使用輔具的方法,在家中指導孩子正確使用:包括生活輔具(如特殊奶嘴、特殊湯匙)、學習輔具(如特殊剪刀、筆套)、休閒玩具(如特殊開關玩具)。
推薦文章
-
聽力受損可能耳鳴、焦躁、失智!醫提醒年輕人一習慣對聽力是莫大傷害
-
降噪耳機戴久不僅傷聽力 專家警告另一潛在危機:讓你「聽不懂」
-
《這樣生活不失智》分享日常健腦妙招 上市一個月即完銷再版
-
每一次的醫療抉擇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母親崩潰的淚水道出肩頭承載的巨大壓力
-
3歲童肝脾腫大確診罕病 若斷藥恐切脾或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