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太安靜、對聲音缺反應 發展遲緩潛徵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嬰兒期太過安靜或對聲音缺乏反應,恐發展遲緩潛在徵兆之一。新光醫院復健科謝如蘭醫師表示,如果嬰兒太安靜,且至兩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或三歲以後說話模糊不清難以理解,都是警訊,需儘早就醫,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期。
謝如蘭醫師表示,現在社會因為每家戶孩子生得少,鄰里間的互動也不密切,在沒有社會參照的情況下,育兒經驗不足、欠缺幼兒發展知能的家長很容易就忽略孩子的發展遲緩警訊。與發展正常兒童家長比較,發展遲緩兒童家長之生活品質,家庭功能,情緒以及兒童健康照護滿意度明顯較不佳,因此建議家長要注意潛在徵兆。
醫師提醒,如果孩子四歲以後,句子仍然沒有三個字以上、五歲以後,句子仍常有錯誤、五歲以後,句子仍有不正常節律、速度或語調。五歲以後,說話仍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年齡越大,說話時使用的詞彙沒有增加,或咬字仍不清,甚至語言表達有退步或不愛說話表現,這些都是發展遲緩徵兆。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黃友琳語言治療師表示,家長若不清楚孩子的發展里程,較容易忽略了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可能到了例行性的疫苗注射或是在小兒科門診時才由門診醫師發現,因此若父母能清楚孩子的正常發展里程為何,可較早發現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醫師指出,文獻顯示3歲以下是介入的黃金期,分析指出,所有療育兒童中有四成接受語言治療,多於動作、社會情緒治療的比例。
推薦文章
-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逆行人生〉定時排尿提醒 減少尿失禁的尷尬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中華隊長陳傑憲被球砸…遇到瘀腫 記得別揉搓
-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反釀足底筋膜炎!醫教挑選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