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拼圖/棍子教育與愛的教育
【聯合報╱文/莫茲婷(心理諮商師)】
「以前是『棍子教育』,現在是『愛的教育』。老師、家長都被規定不能用體罰,孩子還學會打家暴專線!簡直是騎到大人頭上來了,老師家長難為啊!」
「自從上了親職教育課後,常常是我在忍小孩,只要對他們發脾氣或打他們,心裡就有罪惡感,知易行難啊!」
以上是許多父母陷在教養盲點時的內心話,也是許多教育學者在教學現場的兩造對立。
雖然現代多提倡「愛的教育」,然而實施時,有些父母瞎子摸象,無法抓住核心,到頭來還被「棍子教育」嗤之以鼻,被輕蔑教出自我中心的小孩。當父母處在如此的矛盾與掙扎中,不僅苦了自己也對孩子成長毫無幫助。
棍子教育:是以「權力」來運作,以「恐懼」作動力;
愛的教育:則以「合作」來運作,以「渴望」作動力。
先清晰辨識出兩者底層的差別,並且透徹瞭解它的影響力,想必是重要的。
「棍子教育」最大的效益就是能快速的達到表面效度,例如:你不乖乖坐著吃飯,我就修理你,接著孩子就裝模作樣的坐著乖乖吃飯;而壞處呢?就是孩子在他人眼光下長大,關心的是別人對我有何看法,接著在身上蓋了許多違章建築,並且喪失了發掘及發揮自身原創力的機會。
除非有一天,他長大覺察這些荒謬,痛苦的欲從「恐懼」的蠶繭中掙脫。一位從小被父親權力掌控的大男孩,在諮商中抱頭痛苦的說出慌恐:「我隨時戒備著他人的傷害,也常要看準風頭火勢,隨時要對準對方弱點,這樣我才能生存得下去,但我要藏身在這樣饑餓搶奪世界多久?」
「愛的教育」經常僅被理解為:不打不罵的方式。然而,若遇見孩子鬧彆扭,或大人對孩子有所要求、好說歹說而孩子不從時,就碰壁了。因此,「不打不罵」僅是對愛的教育表淺的理解。父母要真正愛孩子,除非他曾經歷過被愛的經驗,一種全然被瞭解、被看重、被接納的經驗!否則,父母就要用心的重新摸索、重新學習了。
「愛的教育」最重要的在於,她啟動人心中的「想要」,而非以外力強制干預介入,她是一種過程導向,而不是緊抱著結果。啟動心中的「想」,就能啟動我們往目標前進。舉個例子,有些孩子在吃飯時間,和父母上演「貓抓老鼠」的遊戲,最後父母氣呼呼的對孩子生氣。然而,若在吃飯這件事上,父母多費一些心思,譬如:除美味佳餚外,飯桌、擺盤依孩子的興趣,邀請孩子一起作些布置,營造出喜悅的用餐氛圍;最重要的是父母發自內心表露出愉悅輕鬆心情,享受全家用餐樂趣,期待每次餐桌時間!
「想要」帶來承諾!「想要」有幾種層次。
1.可從對「自己有利」的開始:例如,幫助別人對我有利,因為我需要幫助時,別人也會來幫助我。
2.逐漸往上提高的層次:「想要」是因為「關係」,例如:看到朋友得幫助,我也會很開心。
3.最後提升到最高的層次:想要是因為「公眾」的利益,例如:幫助別人是社會更和諧。
因此,父母的工作是催化孩子的「想要」,與他合作,使他心想事成。即便人天生不想要的事,例如:受苦,也一樣如此轉化為「意義」、「價值」,吸引孩子響應!
祝福所有的父母,更深的去體會這愛的奧祕,這奧祕經常是我們童年未曾經歷的!
推薦文章
-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
【得獎名單】別養出啃老族!填問卷抽好禮
-
博愛座爭議吵翻天、衛福部將修法 8大現況大盤點
-
張鈞甯媽媽的教養之道:從一起讀繪本到一起聊夢想,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支持與鼓勵
-
完美媽媽容易養成無能的孩子!矽谷新創圈傳奇女性俞寧寧「2大育兒奇招」讓三個孩子都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