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躁易怒?是心受傷了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莫拉克颱風挾帶的豪雨重創南台灣後,經歷重大災難事件者,初期常會有急性壓力症狀出現,例如失眠、胸悶、疼痛等,若未能獲得妥善處置,往後極有可能惡化為創傷後壓力失調(PTSD)、憂鬱症或物質濫用等精神疾病,甚至未來自殺的風險也大增。
這現象並非只有成人有,小朋友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只是隨著年紀的不同,有些微差異。例如學齡前的孩子會變得特別愛哭、喜歡咬手指頭、害怕獨處或經常尿床;學齡的孩子常出現失眠、躁動不安、社會退縮或老是抱怨不適;青少年則是暴躁易怒、富攻擊性或傾向從事危險、反社會的活動。
孩子異常易被忽視或視為蓄意搗蛋,建議家長或照顧者可採用以下方法,從旁幫助他們做好調適,找回安心:
學齡前兒童:透過言語保證,讓孩子明白目前已無危險;多給予親吻、擁抱,強化安全感;主動和孩子討論災難,了解其恐懼或擔憂,適時澄清疑慮;儘量維持例行事務,如散步、說故事或固定時間上床等。
學齡兒童:說明整起事件對家庭帶來的變化與因應措施;篩選收看的電視節目,避免觀賞災情畫面;鼓勵以繪圖、遊戲等方式表達感受,傾聽其煩惱,並耐心回答問題。勿撒謊搪塞,儘量開誠布公,就算表示不知道相關內容也無妨。
青少年:對於本來就有情緒困擾者,包容其退化表現,多提供社會支持;善用時間,如晚餐、就寢前表達關懷,詢問其對災難的看法與生活近況;留意其接觸的媒體內容,鼓勵從事正當休閒活動,減少對於災情的關注。
另外,若行有餘力,帶著孩子去幫忙其他災民(如協助打掃、準備伙食、照顧老人等),從中建立價值感,重新獲得自信,對其心理建設也有裨益。若孩子身心症狀持續一個月未見改善,應立即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接受治療,以免錯失介入良機。
【2009/08/28 聯合報】
推薦文章
-
打破「非一萬步不可」迷思 新研究揭7000步就有顯著健康效益
-
70歲後人生差很大?研究揭示長壽與慢性病風險的分水嶺
-
2025失智論壇/林靜芸、林葉亭 把愛變成對抗失智症的超能力
-
走出戶外15分鐘 研究證實能減壓、抗焦慮還可消除疲勞
-
沈玉琳罹癌暫別螢光幕 血癌是絕症嗎?醫界曝治療真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