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營養成分越少就越健康嗎?你應該知道的潛藏標示陷阱

元氣網 編輯辜子桓整理
示意圖。

在超市挑選食品時,很多人會仰賴包裝上的資訊來做出「健康選擇」。有些人更習慣依據一個簡單的原則:成分越少越好,因為這樣的產品通常看起來比較天然、較少加工。

但若你想維持心血管健康,光看成分數量還不夠,你還要會看標示、懂得辨識食物中潛藏的高鈉、高糖或反式脂肪。

了解營養成分標示

在多數包裝食品上,你都可以看到一個營養標示欄位,通常包括:

.熱量

.蛋白質

.脂肪(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碳水化合物(含糖類)

.鈉

這些營養素會以「每份」和「每100克或每100毫升」兩種方式呈現:

.每份讓你知道實際吃下一份食物時攝取了多少營養。

.每100克/毫升則方便你比較不同產品的營養密度,特別是在挑選同類型食品時更實用。

舉例來說,你買一瓶375毫升的無糖豆漿,標示上可能寫「每份熱量為165大卡」,而「每100毫升為44大卡」,這樣你可以知道整瓶喝完攝取了多少熱量,同時也能用每100毫升的數值與其他品牌做比較。

成分表短≠健康

雖然短的成分表可能代表加工較少,但你仍然要留意成分的類型與順序。食品中的添加糖、鈉與反式脂肪常常會用別名出現,讓人誤以為含量不高。

糖的偽裝名稱包括:

.高果糖玉米糖漿

.果糖、葡萄糖、蔗糖

.麥芽糖漿、糖蜜

.濃縮果汁、甘蔗汁

即使糖不是前三名成分,如果出現多種形式的糖,加總起來的含量仍可能偏高,容易造成肥胖與代謝問題。

鈉的潛藏來源包括:

.食鹽

.味精

.鈉苯甲酸、亞硝酸鈉(常見於熱狗、火腿、臘肉等加工食品)

台灣成年人每天鈉攝取量建議不超過2400毫克,但多數人實際攝取量遠高於此,容易導致高血壓與心臟病。

反式脂肪的偽裝名稱:

.部分氫化油

.氫化植物油

即使標示為反式脂肪0克,只要每份少於0.3克仍可標示為0,所以仍需特別留意成分表中是否出現氫化油類。

以下為實例:

.薯片:只有三種成分(馬鈴薯、油、鹽),但高油高鈉

.汽水:可能只有水、糖與香料,卻含大量添加糖

.巧克力:短成分表,但飽和脂肪與糖含量高

真正關鍵的是成分是什麼,而不是有幾樣。

如何根據標示做出健康選擇?

1.成分種類比數量更重要:看懂食材來源,避免過多人工添加物

2.成分順序揭示用量:排越前面代表含量越高

3.學會辨認隱藏成分:如不同名稱的糖與鈉

4.善用每100g數值做比較:尤其在比較相似商品時

5.優先選擇原型食品與全食物:例如冷凍蔬菜、原味堅果、無調味豆類、糙米、燕麥等

【資料來源】

Is it true foods with a short ingredient list are healthier? A nutrition expert explains

Understanding Ingredients on Food Labels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