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口腔癌 菸檳族滿30人 即派醫師到場篩檢

聯合報 記者黃惠群/台北報導
抽菸及吃檳榔,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率高的主因。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抽菸及吃檳榔人口多,是口腔癌發生率高的主因,民眾若能及早主動篩檢,便能有效治療口腔癌。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除了民眾自行至醫療院所篩檢外,團體中的菸檳族群滿30人,將會直接派醫師到場提供篩檢服務。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分析台灣檳榔嚼食盛行率與口腔癌發生率時表示,台灣檳榔防制可從嚼檳族群的職業類別、社區特性等著手擬定策略。有的區域是檳榔生產地,有的職業如運輸業、建築業等工作壓力大,是嚼食檳榔的主要族群之一。

針對忙碌又沒時間自行去醫院檢查口腔黏膜的高危險群,林莉茹表示,只要團體中抽菸、嚼食檳榔滿30人,便能集體向國健署或衛生局通報,相關單位會直接派醫師到場提供篩檢服務。「目前約有200團篩檢完畢,陽性率約14%。」

林莉茹說,癌症生成時間通常約10到20年,及早找出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就能及早治療,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

台灣最新的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十大癌症死因中,口腔癌症死亡率位居第四名,死亡率每十萬人有10.04人。國衛生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口腔癌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若有應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楊奕馨表示,台灣在檳榔防制上策略,包括校園與社區檳榔健康危害的防制宣導、高嚼檳場域營造無檳榔環境、提供戒檳服務、癌症篩檢及跨部會合作,男性檳榔嚼食率自2007年17.2%,至2018年為止已降到7%以下,其中30至39歲的族群降幅最大,每年減少1.7%。

檳榔 口腔癌 口腔黏膜檢查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