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致食物中毒4年增千人 食藥署:恐與氣候暖化有關
夏季濕熱細菌容易滋長,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我國每年約有5000名食物中毒病例,細菌導致的中毒占大宗,中毒人數近四年自1600人上升至去年2604人,其中又以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見,去年中毒者皆超過千人,「這個現象,很可能與近年氣候暖化有關」。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林蘭砡表示,仙人掌桿菌適合的生長溫度在28至35度左右,這是台灣各地夏季普遍的氣溫。加上仙人掌桿菌分布廣,土壤、灰塵、貓狗、蟑螂、老鼠身上都有它的蹤跡,因此若食物烹調環境不夠清潔,甚至僅是灰塵中的一隻菌掉進食物,都有可能持續滋長,並分泌毒素造成人體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適合的生長溫度在7度到47度不等,35度是最適合的溫度。這種細菌常見人體皮膚,高達20%至50%的健康人皮膚黏膜或鼻腔黏膜都可見到它的蹤跡,因此處理食材不慎就可能造成汙染。
林蘭砡表示,食藥署注意到,去年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例,較前年大幅增加八倍,仙人掌桿菌感染導致的食物中毒病例近五年也成長千人,這個現象很可能與近年氣候暖化有關。
林蘭砡表示,細菌繁殖速度驚人,以繁殖速度最快的腸炎弧菌為例,每12至18分鐘就能繁殖一個世代;因此只要出現一隻活菌,四小時內就能繁殖10萬隻,這樣的菌量可能造成原本健康的人發生不適。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是18分鐘與24分鐘能繁殖一個世代,同樣不容小覷。
林蘭砡表示,要避免細菌感染導致的食物中毒,應購買新鮮且適量食材,烹煮後盡量當餐吃完;若無法立即吃完,應保溫在60度以上;進冰箱兩天內須儲存在7度以下;若要冰超過兩天,則要冷凍保存。另外,烹煮食物前要以清水、肥皂徹底洗手;生熟食及生熟食所用的器具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汙染。
推薦文章
-
花蓮「挖土機超人」救災遭刺傷敗血症亡 醫師認為病程快不尋常
-
屏東縣衛生局抽驗中秋應景食品 「青椒」驗出農藥殘留
-
外送飲料「不要去冰」!營養師示警:恐食物中毒 2類飲品最易變質
-
台東3婦人疑似中毒檢驗報告出爐 衛生局:誤食「大花曼陀羅」
-
隔夜菜反覆加熱 醫提醒致命細菌!剩菜剩飯保存5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