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從小氣喘又有睡眠障礙 徐上富以自身經驗跟患者分享

聯合報 口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 整理╱記者陳雨鑫
徐上富手繪過敏兒的黑眼圈,是在眼袋下方四分之一處。圖/徐上富提供

小時候總是會深夜喘咳,大約10歲左右,被診斷是「氣喘」所致,從此邁向這一生尋求與氣喘共存之路。小時候對於吃藥,總會莫名的恐懼,但媽媽不忍我長期飽受氣喘之苦,在小學三年級時,拿著一罐標示著有「冬蟲夏草」的藥方,要我吃下去,並強調「這很貴,一定要吃完」,吃了快5年的強身帖子,迷迷糊糊的,也不曉得有沒有用。

醫學系畢業 才乖乖吸藥

不過,氣喘兒除了需要強健的體魄,還需要定期服藥。在小學五到六年級時,某次深夜又突然咳了起來,這次咳得昏天暗地,家中已經沒有氣喘藥可以吃了,家人緊急將我送急診,躺在急診室內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記得吸了急性支氣管擴張劑後,就被帶回家,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卻嚇到爸媽了。

那次之後,開始定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卻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用藥,反正胸悶喘不過氣,最多是一到兩個小時不舒服,「忍」一下就過了。直到醫學系畢業,才徹底搞清楚「氣喘」是種慢性病,不好好治療對身體的影響大。臨床實習時,前輩介紹肺功能是用「減法」運作,不是開始用藥肺功能就能滿血回歸,「肺傷是不可逆的」,從此乖乖吸藥。

徐上富(左)因為太太(右)更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圖/徐上富提供

呼吸練習 縮短氣喘時間

開始穩定吸藥後,氣喘偶會發作,但以前是胸悶喘不過氣維持數小時,現在一小時之內就會緩解,發作頻率也大幅下降,以前一周會發作一次,現在兩周左右才會有一次不適,而且後續靠著「呼吸練習」,讓緩解時間縮短到半小時內就能改善。

氣喘發作時,患者容易因為呼吸不順,反而更用力、更快速地呼吸,往往會吐出太多二氧化碳,造成過度換氣,初期患者會感受到嘴麻,接著胸悶胸痛,嚴重者會眼前一片黑、腿軟暈厥。電影中常演出過度換氣時,患者拿著一個紙袋吸吐,並不建議這樣做,正確作法是氣喘發作時,調節呼吸,做能讓身心放鬆的「呼吸練習」。

氣喘發作時的呼吸調節,因涉及身體最重要的氧氣,一定要由專業人員帶領,由醫師或呼吸治療師手把手地教,才能達到呼吸訓練的效果。

成為胸腔科醫師後,因緣際會地踏入了睡眠醫學領域。鼾聲如雷的我,透過睡眠檢查確定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導因於從小就有的鼻子過敏,有慢性鼻炎,經常鼻塞,因此長期習慣用口呼吸,不僅造成輕微下巴內縮,下顎與舌頭無力,睡覺時必須張嘴呼吸且舌頭後倒,進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

原本沒有太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來和淺眠易醒的太太交往,她的睡眠品質一直被影響,所以我開始了一連串治療的行動,睡前使用鼻噴劑,並用抗敏的透氣膠帶把嘴巴貼起來,貼法是從人中一直線貼到下巴,也規律地洗鼻子與做口咽肌肉運動,因此鼾聲大幅降低,睡眠呼吸中止症獲得改善。

氣喘過敏兒 看面相就知

長期跟氣喘、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抗戰,我很能同理氣喘與睡不飽的感受。每次患者進到診間,一提到不舒服的感受,馬上就能對應自己的經驗,尤其是氣喘與過敏兒,一看面相大概就知道。過敏兒的黑眼圈會在眼袋下方四分之一處,多是因為呼吸不順造成鼻周圍血液循環不佳所致,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從面相就能明顯發現是個過敏兒。

自己是醫者也是患者,所以有更多經驗能與患者分享,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也比較多。因為自身的慢性病,讓我更努力地在醫學之路上精進。

徐上富小檔案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圖/徐上富提供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年齡:41歲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

專長:咳嗽、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障礙

經歷:新光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胸腔內科總醫師、胸腔內科研究醫師、內科加護病房專責醫師

罹患疾病:氣喘、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

治療:定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

(責任編輯:葉姿岑)

睡眠呼吸中止症 氣喘發作 鼻子過敏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