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學教育的推進力─懷念我的父親張昭鼎先生
「人要為理想而活。縱然理想會磨損,但就是盡力去做。」 張昭鼎
我的父親張昭鼎先生,生前是一位頗受尊敬的學者,以及對於鄉土滿懷熱血的教育家。距他的倏然離世,已經過30年了。今天是他的生日,也是張昭鼎紀念基金會辦「瑪麗、居禮科學營」的日子,作為他的女兒,並同樣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對他一直滿懷欽佩以及想念。
在二戰時期的艱難環境下,父親自屏東一個貧苦的家庭中成長,念初中時便立下成為科學家的志願,一路半工半讀進入臺大化學系,又在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赴日本、德國進修後,回國任職於清華大學、中山科學研究院,他在放射化學與無機化學領域的研究,兼具學術性及實用性,對臺灣的核子醫學、能源供給、電子工業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父親在求學時期與李遠哲院士相識相交,成為終身益友。在五○年代,思想及言論的發展都十分受限的時期,他們立下「科學救國」的崇高目標,盼望以科學教育提升民智,進而改造社會。
為了科學教育的紮根及推廣,父親在《科學月刊》出版不久後,1973年接下了「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職位,肩挑這份臺灣最早期之科普雜誌出版的責任,設法推廣、籌措經費,甚至不惜無償提供我母親的房子做為辦公室,以節省租金。在沒有網路、資訊流通不易、課外知識貧乏的年代,《科學月刊》成為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以國際科學界的最新知識為臺灣的青年學子帶來震撼與啟迪。
在政治及社會劇烈動盪的八○年代,父親依然抱持著知識份子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及關懷,不過他並沒有黨派的偏私,不分黨內外、省籍、階級的人士都結交,也做了許多不同立場之間的協調工作。他的所作所為並非為著個人的偏私,而是出於對這片土地以及人民的關懷,以及對國家社會進步的期許。
父親於1993年因氣喘復發,不幸辭世,知道這個消息的當下,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念書,我的大姊和弟弟也都在求學的階段,這無疑對我們家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當時人也在海外的李遠哲院士得知,帶著震驚以及惋惜的心情,寫下「該也是回家的時候了」一文,文中表達對我父親的尊敬與懷念,也提起父親屢屢建議他儘早回到臺灣,為臺灣的科學及教育共同努力,以及父親曾與他討論過,如何透過基金會的運作,大力改善臺灣中小學的科學教育。
不久後,李遠哲院士毅然決然辭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工作,履行回臺為科學教育打拚的承諾,並出面籌備「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使得父親念茲在茲的人才培育工作得以延續。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於1994年,也就是父親離世的隔年成立。與父親抱持相同理念的朋友、學生以及企業家在這30年來出錢出力,使各類科學教育活動得以推行。近年基金會所主辦的重點活動─「瑪麗居禮科學營」(原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是在李遠哲院士的倡議之下,從2011年開始辦理,每年邀請學界及企業界有傑出成就的人士,向求知慾旺盛的高中生講解科學、科技的發展。
營隊的另一項特色是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課程,加強學生的實作經驗。許多學生參加營隊後,擁有了更開闊的視野,也激起學習科學的熱誠。
除了科教活動之外,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張昭鼎紀念音樂會」,邀請音樂家演出。緣起是父親十分喜愛古典音樂、藝術歌曲,他生前常說:「我過世的時候要放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給我聽!」。透過音樂會,能夠讓父親的親朋好友,及懷有相同志向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不僅聆賞美妙的演奏,也紀念父親對於這片土地曾經的拚搏及奉獻。
今年的紀念音樂會將於9月17日下午2時30分,在新竹高中演藝廳擴大辦理「紀念音樂會~奉獻.懷念」,由林秀燕老師協助規劃,邀請男中音陳欣豪、鋼琴張聖潔及弦沐弦樂四重奏,讓民眾免費聆賞公益演出,歡迎讀者屆時前來聆賞。
基金會成立至今即將邁入30週年,我也在這些與父親志同道合的長輩們的鼓勵下,接下基金會董事長的職任,繼續完成父親的心願。記得在學時,父親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的計畫,以及中央研究院原分所的籌備,經常往返於新竹、龍潭及台北,我能與他相處的機會,常是在週一早上從新竹開往台北的交通車上。
有一次我問父親,為什麼選擇科學作為志業?父親回應,他其實最關心的還是臺灣這片土地跟人民,所以他要找到一個好的方法,以科學及教育直接幫助臺灣提升下一代。雖然父親大有機會在國際上拓展學術成就,不過他心心念念這片鄉土,將自己無私的奉獻給臺灣的科學教育。這使我除了追尋自身的科研成就以及夢想之外,也願意承擔並領導基金會的工作,為基金會的公益活動盡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父親曾告訴我,人要為理想而活,也預告了理想會磨損,但就是盡力去做。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挫折時,常想起父親看準目標就勇往直前的精神,使我能繼續面對科研之路的種種挑戰。
現在科學研究和科技的發展進展神速,30年前只有少數人在學術象牙塔裡才能夠接觸到的資訊,現在卻能透過網路輕易搜尋。只要有心,都可以學習這些科學的方法及邏輯。
希望年輕學子們從小就紮根於最基礎的科學知識,抓住以不變應萬變的真理。不要害怕自己無法成功,只要肯接受挑戰,遲早會開竅。現在的資源非常豐富,只要有興趣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一定能夠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
延伸閱讀: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https://cctmf.org.tw/
‧認識張昭鼎:https://reurl.cc/Rzk5be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