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3大徵兆 乾癬患者恐已關節病變

聯合報 記者張益華/報導

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子,長期受下背與關節疼痛所苦,甚至痛到無法吃飯與睡覺,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每兩天就往復健科報到,疼痛症狀仍是未見改善。一次就診,復健科醫師發現他的頭皮及四肢皮膚出現厚厚的皮屑,建議趕緊至皮膚科檢查,才得知罹患乾癬性關節炎,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後,病況改善,告別復健人生。

常合併其他病症 患者不自覺

類似案例常發生在皮膚科診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鄭人榕說,「很多病人都不覺得乾癬與關節炎有關」,曾遇過一名二十歲的女學生,手指變形且無法伸直,她原以為是受傷導致紅腫與疼痛,拖延病情兩年,直至皮膚出現發紅、大量皮屑的病灶,伴有指甲出現點狀凹陷與過度角化症狀,才就醫確診乾癬性關節炎,關節也已受到嚴重傷害。

鄭人榕醫師表示,乾癬是自體免疫疾病,與基因遺傳、身體免疫和發炎反應有關,常見共病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三年。此外,有三成乾癬患者會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75%乾癬患者會先發生皮膚症狀,10年後才出現關節病變,臨床表現多以周邊關節及下背痛或接骨點發炎開始,呼籲乾癬患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鄭人榕

頭皮、指甲、皺褶 三部位病變應提高警覺

鄭人榕醫師進一步指出,民眾可參考「336癬關防禦法則」,以及早發現關節病變的前兆,若頭皮、指甲、皺褶三處出現病變,例如頭皮有大量頭皮屑,指甲甲床剝離、凹陷、過度角化等,合併關節僵、腫、痛三大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若錯過黃金六個月治療時機,恐發生不可逆的關節損傷。

針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第一線傳統藥物常使用消炎止痛藥和免疫調節劑,若使用六個月病況未改善,症狀符合三個或是三個以上的關節疼痛、腫脹,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民眾可依自身狀況與專業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並經由醫師協助向健保提出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此外,鄭人榕醫師建議,除了使用藥物降低發炎反應以外,病人在急性發炎期時,應避免做過度出力的工作,等病情穩定後,再配合適度伸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乾癬性關節炎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