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長輩溝通有困難,當心是聽力退化!專家:做好3招溝通技巧,讓長輩看懂聽懂更無礙

聯合報 文/鍾碧芳
圖/ingimage

當長輩變得難溝通時,並非是固執、耳根子硬,或許是聽力出了問題;這時家人多一點的陪伴、鼓勵與耐心,用對方法減少溝通障礙。

一份由華科慈善基金會公布的「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達40%,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33%。

聽力受損的傷害不小,不只會造成溝通障礙,是導致長輩與社會隔離的主因,甚至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實證指出,聽損會提高失智風險因子;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讓有聽損困擾或配戴助聽器的長輩也能和一般人一樣溝通無礙,非常重要。

愛耳行動 避免超音量超時

台北市聽力師公會秘書長黃詠耀指出,老年性聽損是生理自然的退化歷程,從年輕開始養成好習慣,或許可以讓自己晚一些進入聽損的困境。

首先,避免超量超時聆聽行為:

關鍵為管理聆聽音量與時間。運行中的交通工具、施工中機具、工廠產線、卡拉OK、夜店、演唱會、電影院等都是生活中聲音相對較大的情境。最被忽略的是聆聽耳機,尤其到吵雜環境中不知不覺調高音量特別危險。

這些外在因素一點一滴慢慢的傷害聽力,因此必須養成良好的聆聽管理,例如:聆聽耳機遵循音量不超過60%、聆聽時間少於60分鐘,並且少暴露在噪音量大的環境等,是保養的第一步。

其次,控制心血管功能:

供應內耳養分的血管細微,相當敏感,若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不當、糖尿病等,發生聽力損失的機率也較高;因此若能好好控制三高,對維護聽力有一定的幫助。

黃詠耀說,所有對於血液循環不佳的生活型態都要盡量避免,包括避免飲食過於重口味、過油,維持好的睡眠品質與運動習慣。此外,壓力也是導致突發性聽損的原因,通常發生於單側,一旦發現突然聽不到、不平衡、耳鳴等,務必及早就醫治療。

視線範圍 讓長輩看清嘴型  

聽力損失通常很難被察覺,這時候需要家人多一點觀察與關心,若發現家人在一隻手臂距離一般音量說話時,對方常說「蛤?」、「聽不清楚」,或雞同鴨講,可能就是聽力損失的徵兆。建議與聽損長輩溝通前,可以先去除背景干擾聲音,如電視、收音機、洗衣機等,同時盡量在長輩視線範圍內,讓他能清楚看見嘴型、表情,並放慢說話語速,溝通的效果會愈好。

黃詠耀提醒,每個人都有一個聆聽泡泡模型,即以頭部為中心向外延伸圍繞的距離;聽力正常者聆聽泡泡超過半徑3公尺,而對於聽損者來說建議小於1.5公尺,距離愈遠、聆聽效果愈差,理想的溝通應保持一個手臂展開的距離。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讓對方聽得懂自己說的話,包括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聽不懂的語詞可以換句話說。

溝通技巧 濃縮3招更無礙

聽:讓他聽清楚,保持耐心慢慢說,聽損長輩的聆聽解析度較差,放慢語速、減低背景噪音干擾,有助於提升溝通。

見:讓他看見你,保持耐心別大吼;保持理想溝通距離,並讓他看見你的嘴型、表情,更有助於溝通。

愛:我們常在提高音量跟聽損長輩溝通時,不自覺語氣急促、表情猙獰,反容易被誤解,導致溝通效率更不理想。保持同理心,友善的對待,溝通無障礙。

戴助聽器 聽能復健至少需3個月

對於聽損長輩來說,最有效率的介入方案是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從選配助聽器到有良好聆聽成效,是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過程,包括聽能評估、選配、驗證、適應、訓練等。黃詠耀指出,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歷程通常需要3到6個月,建立合理的期待,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達到良好的聆聽成效。

好消息是,針對有聽損的族群,國內已有提供「助聽器銀行」服務的基金會與醫院,透過聽力師的專業服務,提供14天免費試戴,並可提供相關的諮詢與支持服務,讓有聽損困擾的長輩不再溝通有「礙」。

有聽損困擾的長輩可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本報資料照片

溝通技巧 聽損 助聽器 高齡化 聽力篩檢 聽力受損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