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憂鬱常被忽略 尋求篩檢治療
中風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愈來愈多30至50歲的腦中風患者出現,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腦中風後肢體無力是最顯見症狀,但「中風後憂鬱」卻是常被忽略的隱性症狀。
中風後第一年約三分之一患者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出現憂鬱情緒。
引發中風後憂鬱的原因很多,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造成情緒的症狀。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憂鬱有關。
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像青壯年期中風,可能面臨經濟壓力是潛在因素,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也是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較高。另外,過往的人格、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及曾有憂鬱症等,也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
如果懷疑有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看護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量表協助診斷。
研究指出,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改善憂鬱症狀,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可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影響。
面對憂鬱的患者,醫療團隊成員也能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
許多照顧家屬也可能有憂鬱與焦慮的情緒障礙。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建議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都能幫忙調解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推薦文章
-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反釀足底筋膜炎!醫教挑選注意事項
-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
女子胸悶以為胃食道逆流 內視鏡一照驚見「食道長滿白斑」醫曝黴菌生長時機
-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
肺阻塞有4高危機 醫師籲打疫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