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檢發現胎兒腹裂 出生臟器外露醫師補破洞

聯合報 記者陳斯穎╱即時報導

新竹縣一名媽媽懷孕12周產檢時發現,胎兒有「腹裂」的情形,腸子從腹部洞口擠出體外,但家屬並不放棄,反而認真配合醫師所有產前規劃,在35周時剖腹產,嬰兒一出生後,醫師以無菌棉布覆蓋嬰兒外露的器官,避免嬰兒失溫及內臟器官接觸外界細菌受感染,隔天再由外科醫師把外露的腸胃、膀胱移回腹腔, 20天後嬰兒便健康的出院了。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醫師吳瓊慧表示,該名媽媽在懷孕8 周時進行例行產檢,當時胎兒一切正常,在第2次產檢時,透過超音波赫然發現胎兒有「腹裂」的情形,12周的胎兒僅有 4到5公分身長,腹壁有約 0.5 公分的缺陷,造成腸子從腹部洞口擠出體外浸泡在羊水腔內。

醫療團隊透過超音波診斷,制定一系列產檢規畫,包括羊膜穿刺、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嚴密監測胎兒發育和母胎健康等,避免腸子壞死及羊水感染,連帶引發母胎敗血症。

出生時嬰兒腹部有一個約 3 公分的破洞,將近一半的腸 、胃、膀胱等內臟器官外露在體外;外露的器官,對嬰兒存在相當大的致命危險,可能引發細菌感染而導致腹膜發炎、脫水或失溫,因此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長王昱程立即以無菌棉布覆蓋嬰兒外露的器官,隔天再進行手術,並修補腹部破洞,嬰兒在20天後平安健康出院。

吳瓊慧指出,造成胎兒腹裂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不過早前的研究顯示,有吸菸或喝酒習慣的孕婦,生出腹裂的機率較高,但只要排除染色體異常,大部分孩子日後的生長發育與智力,與正常人無異。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醫師吳瓊慧表示,該名媽媽在懷孕8 週時進行例行產檢,當時胎兒一切正常,在第2次產檢時,透過超音波赫然發現胎兒有「腹 裂」的情形。圖/東元醫院提供
新竹縣一名媽媽懷孕12週產檢時發現,胎兒有「腹裂」的情形,出生時嬰兒腹部有一個約 3 公分的破洞,將近一半的腸 、胃、膀胱等內臟器官外露在體外。圖/東元醫院提供

吳瓊慧也特別提醒孕婦,在懷孕期間務必定期到醫院進行產檢,產檢能及時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透過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可直接看到胎兒的臟器管、肢體發育,如果胎兒存在細微的發育異常,也能及時的發現,並及時採取對應的措施。

產檢 染色體異常 細菌感染 敗血症 羊膜穿刺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