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最愛問/肌張力不全症孩童何時要動手術?醫:把握發育前黃金手術期
國內外不少研究顯示,無法妥善控制肌肉動作的肌張力不全症,接受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有很大機會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的活動力,使病友能回歸學校或職場。針對肌張力不全的治療,健保署去(113)年9月1日已將「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58名病友受惠,不過,因DBS手術位置於腦部,病友又以年輕人居多,家屬在風險與效果常有許多擔憂與困惑,可能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
Q:醫師建議接受DBS手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戴春暉表示,當肌張力不全病友用藥、注射肉毒桿菌素卻效果有限,或者症狀轉趨嚴重、範圍擴增,導致活動能力變差,連吃飯、好好躺著睡覺都有困難,通常神經內科醫師就會與病友家屬討論是否考慮接受DBS手術。
肌張力不全症症狀表現多元,戴春暉說,病友接受DBS手術後,改善幅度會依病情嚴重度、實際身體狀況有所差異。他舉例,若是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或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的病友,改善程度能達60%-80%;而因其他因素導致肌張力不全的續發性病友,效果因人而異,差異頗大。
然而,戴春暉補充,只要手術有效,效果通常可持續八年以上,有些病友甚至可維持到十年以上。除了可使病友正常上學、工作,家庭照顧負擔也減輕不少。依據目前現行健保給付規範,原發性肌張力不全或遲發性肌張力不全病友,經藥物、肉毒桿菌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一年以上無效,即可申請DBS手術。
但他也提醒,每位肌張力不全病友的狀況不一,接受手術的效果也會不同,尤其續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友手術效果差距非常大。因此術前醫療團隊都會協助進行嚴格的評估與把關,並與病友及家屬充分討論。
Q:孩子還小,適合動手術嗎?
戴春暉表示,以十歲前的小孩來說,當進入青春期開始長高,若拖太久而未積極治療,不僅會影響發育,還可能出現「肌張力風暴」,此時病童病況可能突然惡化、肌張力瞬間大幅衰退,過去曾有病例,原本病童幾乎臥床,一遇到肌張力風暴,血壓、呼吸都變得很不穩定,需馬上住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只能緊急進行DBS手術。建議事先與醫師討論積極規畫、治療,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戴春暉補充,若病友未加以治療,進入成年後嚴重到關節變形、僵硬,家屬照護會更加困難,就算做DBS手術,效果也可能有限,若病患關節還柔軟時接受手術,效果會較為理想。
Q:聽說手術需病友清醒著開刀,會有風險嗎?
台大醫院外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曾勝弘表示,在進行DBS手術的過程中,醫師需監測腦部的神經放電訊號,以利達成治療效果,所以須精準調控病友的麻醉狀況。有些病友肌張力不全狀況較為局部性,所以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為了讓病友維持清醒,手術時又不會感到疼痛,曾勝弘說明,局部麻醉仍為必要環節。
曾勝弘也說,但有些病友因肌張力不全而肢體扭轉嚴重,一旦麻醉太淺,病友肢體動作易影響手術的進行及儀器線路裝設,因此麻醉深淺、病友清醒程度因病況而異,有時還是需要搭配全身麻醉。因此專業麻醉科醫師也會參與術前評估、並縝密安排用藥規畫且於術中密切監控。另外,病友恐懼的手術中出血或感染等問題,醫療團隊多可掌握情況,盡其所能將風險降最低。
Q:接受DBS手術,開刀後多久症狀可改善?
曾勝弘說,肌張力不全病友接受手術後,在手術後幾小時,有些病友就出現好轉表現,不過大多病友可能要等待數星期、數月,改善情況才逐漸顯現,因此在術後前半年,病友會需要密集回診,由神經內科醫師協助追蹤微調儀器電力,避免電力太強、刺激太大;或電力太弱影響治療效果,經過一次次微調,也需搭配用藥,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因肌張力不全症病友需要的電量較大,曾勝弘表示,目前健保給付肌張力不全症病友可選充電式及非充電式腦部刺激器,若使用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儀器可使用十五年;若是使用非充電式,病友約每二、三年就要換一次換電池,而更換電池手術,過程也相對較簡單,他補充,病友於手術後的治療與照顧過程,神經內外科醫師同樣會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任何問題都能即時處置,病友無須過度擔憂。
【DBS病友故事與最想了解的問題,看更多點這裡】
DBS談心室/巴金森病藥效變短 雙腳常凍住…接受深腦刺激術 重回舞蹈懷抱
DBS談心室/肌張力不全症小學發病 肌肉緊縮站不直 手術後找回快樂大學生涯
DBS最愛問/巴金森病長者多 深腦刺激術有風險嗎?醫:內外專家接力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