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靜觀‧自我察覺 王維靠3點在紛亂世道中安定身心

聯合報元氣周報 文‧圖摘自《古人解憂療鬱帖》
王維靠3點安定身心 圖/出版社提供

王維與孟浩然友誼深厚,他曾給孟浩然一些人生建議,而王維卻也有他自己的人生難關。當他碰上安史之亂,被抓後孤立無援,只能被迫出任偽職,可想而知,王維的內心痛苦又絕望。

幸好,王維多年來為了穩定身心下了許多功夫,試著讓自己盡量不受外在干擾。從王維的詩詞中,我們可以一窺他安定身心的心法。

獨處(Solitude)—安斗室而獨處

首先是練習獨處。王維在碰上安史之亂之前,共有兩次較為長時間的「隱居」生涯,一次是終南山(終南別業),一次是輞川。他遠離京城、遠離複雜的人事與公務,投身於大自然中,也讓自己習慣一個人生活。王維將在輞川居住的歲月、生活的點滴寫成詩作,集結成《輞川集》,知名的〈竹里館〉與〈鹿柴〉都是此時的作品。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王維一個人坐在這幽靜的竹林裡,又是彈琴又是長嘯高歌。就算是一個人,他還是可以自得其樂的。但他同時也自忖著,自己到底需不需要伴呢?不管是彈琴或長嘯,他是否仍希望有知音共鳴呢?王維說,雖然沒有人知道他在這深深的竹林之中,但有皎潔的月光照映著他,沒有知音也沒關係,因為還有一輪明月相依相伴著他呢。

一樣是在王維隱居輞川時,他在〈鹿柴〉中寫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善於獨處,也善於觀察細微的變化,若沒有一定的心平氣和,是無法寫出這樣直白而生動的詩句的。

靜觀(Meditation)—萬物靜觀皆自得

王維的感官相當敏銳,他會用詩句直接表現出自己捕捉到的外在音聲、色彩。其中,對靜物靜景的描寫,便成了王維詩的特色。他用感官專心體驗「存在於某處」的景物,把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這就是「靜觀」。

四十歲時,王維隱居在終南山中。一天在山上,他回頭看剛走過的路,白雲好像都連在一起,雖然雲氣氤氳瀰漫,但再往前走近一看,卻又不見蹤影,好似一無所有,於是他寫下了「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一句。其實,白雲和青霧不一定有什麼聚散變化,但透過王維一回頭、一走近地細緻觀察,就察覺到了其中因觀看角度不一而有的細微不同。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王維對自己當下的狀態也有敏銳的察覺,這樣的自我瞭解,不是回顧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也不是要預測未來還沒發生的事,王維想要分享的,只是他當下的外在觀察,與當時的發現。讓我們回頭看〈積雨輞川莊作〉這首王維代表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在靜靜地觀察到「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之後,他沒有離開,而是繼續看著木槿花,從早上綻放到夕陽凋謝,這些變化讓王維當下有了些想法。詩的最後兩句,王維終於回到自己身上,「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王維自省看著景象讓自己想到了什麼。他覺得自己已退出官場,和山中的野老沒有什麼兩樣,為什麼天上的海鷗仍然對自己有所猜疑,在空中飛舞不停呢?王維清楚描述了自己想到的是厭倦了的官場文化。

解讀憂鬱

與王維時刻實踐的修行相互輝映

正念療法

王維一生受佛家影響許多,他的字是「摩詰」,號是「摩詰居士」,便來自於他喜歡誦讀的《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王維的詩歌創作也相當程度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響,死後更得到了「詩佛」的美稱。佛家禪宗強調,不要因外在的一切境遇而生出悲喜之情,也不因此起心動念,而王維的詩作便是他禪修生活的體現。

正念(mindfulness) 將佛家禪修冥想的概念,運用到現有的心理治療中。其中,「正」是「正在當下」的意思,正念的含意則為「對當下一切的覺察」。正念療法的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 將正念解釋為「時時刻刻非評價的覺察,須要刻意練習(moment-to-moment non-judging awareness, practice on purpose)。」

這樣的覺察不帶有評論與批判,僅僅只是在察覺到後,接受這樣的存在。因此,正念中的覺察對象是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情緒、想法等,透過獨處、靜觀、自我覺察等正念練習,能更明白自我此時的狀況,練習不帶著評價去與當下的情緒與想法相處,因此能更專注地活在當下。

在情緒來時,要能夠暫停下來,透過對自己身體與心理現狀的覺察,及時瞭解當下身心的需要。而當憂鬱情緒來臨,時常會有反覆出現、無法控制的負面想法,透過正念練習就可以嘗試脫離慣性的想法與原先習以為常的應對模式,幫助自己回到當下,將這些想法暫停下來。這麼做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發現當下最重要的事,不是壓抑這些情緒,而是好好照顧自己。

書 名:古人解憂療鬱帖 作 者:廖泊喬   出版社:聯經出版

正念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