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不可怕!3步驟掌握原因排解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在情緒的表達上會有越來越多種不同的樣貌、形式。一般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向情緒(高興、快樂),另一種則是負向情緒(生氣、難過),家長必須先瞭解,孩子這些情緒背後的意思,並從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語、行為舉止上觀察。
不管大人小孩,每個人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會有一個情感的狀態。碰到事情,或多或少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情感的表達也越來越複雜(例如:罪惡感)。而情緒和情感兩者是不一樣的,情緒是透過認知或是教導後,生理上和心理上綜合過後所出現的一個反應,稱之為情緒。
STEP1:認識敵人
構成情緒障礙的大前提是,生理和心理經過一段時間作用,並經由教導,在習慣或是表現上出現過多的情緒表達。但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一定會有情緒反應,若是在反應中出現過多爆炸性的情緒(發脾氣、不合作),而在這種失控的狀況下,質跟量都已經超過正常的標準,則會將這種狀態稱之為情緒障礙。
STEP2:掌握敵人
三歲以前的孩子,在正常狀況下,只要父母親可以滿足孩子需求,孩子通常就不會出現過多情緒上的表現。而若是情緒障礙的孩子,即便家長已經滿足他的要求,在情緒表現上,仍然會出現失控的狀態;而到了學齡期,必須透過規範來訓練孩子控制自己,對情緒障礙的孩子而言,會出現很難管教的問題,這時候醫生就會透過診斷,區分不同類型(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立性反抗疾病)情緒障礙的孩子。
STEP3:對抗敵人
家中孩子若是確診具有情緒障礙的問題,家長其實不用太過擔心。目前治療的方式,醫師主要會先從訓練家長在情緒管理方面著手,教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釋放壓力、接受自己的情緒。家長們應該主動了解,哪些事情容易誘發孩子的情緒,如何透過語言的方式,讓孩子將情緒說出來,使壓力可以先透過言語表達進行發洩,而不是讓孩子的情緒持續往上攀升,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他們不擅於情緒表達,因此這個階段,讓孩子自己說出「爸爸媽媽我現在心情不好、不開心,我要怎麼解決?」是很重要的,家長可以透過訂定遊戲規則、或是角色扮演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醫師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推薦文章
-
醫病平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醫學教育與招生的新時代
-
妊娠糖尿病增子女ADHD風險?台灣跨國合作研究推翻此一論述
-
棉被加重可改善失眠?教授解析「重力毯」對睡眠有助益的真相
-
過動症藥物會成癮?需要吃一輩子?教授告訴你實際用藥情況
-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金舜: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