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出現2本土個案!發燒、頭痛可能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感染猴痘注意6大項症狀

元氣網 編輯葉姿岑整理

疾管署今(3/1)公布一例高雄市猴痘確診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高雄市衛生局經疫調並無出國旅遊史,研判可能為本土個案。累計國內新增兩例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40多歲和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至今已累計7例個案。而因應本土出現猴痘個案,疾管署除持續進行疫調之外,明天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的接種對象。

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

猴痘於去年6月23日公告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5到21天,主要是透過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等親密接觸傳染,或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等,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猴痘雖與禽流感同樣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自從開始出現人傳人後,其傳染力較禽流感更好,在台灣主要透過親密接觸、粘膜、呼吸道等傳播,較少因為接觸感染物或是接觸動物而感染。

若出現六大症狀,恐感染猴痘應儘早就醫。圖/疾管署提供

詹珮君指出,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因此民眾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高市衛生局也提醒,如果曾到猴痘流行的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都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

本土首見猴痘個案。圖/疾管署提供

關於猴痘Q&A

Q: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

A: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Q: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

A: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

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Q: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

A: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第二分支(II)猴痘病毒株,也就是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其致死率為1%;但第一分支(I)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

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懷孕或發生性行為,是否仍有傳染風險?

A:女性個案若於痊癒後再懷孕,胎兒並無感染風險。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因此美國CDC與WHO建議,痊癒後一段時間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是確保性伴侶安全之高規格做法。我國根據上述指引,建議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應注意事項?

A: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可正常生活,因研究資料指出,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故建議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若出現持續或新的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更多QA問題請見疾管署

猴痘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