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50年代土地貧瘠種不出什麼蔬果的金門,通常三天上一次廁所,得用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擠出幾顆硬邦邦的便便,日積月累感覺腸道變窄,似乎排便不乾淨,總有宿便阻塞,某日用力解便肛門腫痛流血,痔瘡因此上身。
媽媽不知從哪兒打聽偏方,用牽牛花葉子搗碎敷在肛門口即可治療,剛開始敷上涼涼的,有些消腫舒緩,但敷過幾次卻有灼熱感,怕傷及皮肉組織而作罷,轉眼間,這難言隱疾竟跟隨我已數十年。
直到移居盛產蔬果的台灣求學工作,我常大快朵頤,也求醫問診吞了很多軟便劑,但痔瘡仍不動如山,想必頑疾已變沉疴。婚後懷孕腹壓增加更為嚴重,如廁痛不欲生,蹲下提重物則會肛裂流血不止,整日憂心惶恐坐立難安。「痔瘡難啟齒,不治就等死」,於是下定決心必除之而後快。
為求一勞永逸擺脫這難纏的隱疾,我選擇手術切除,雖術後癒合期較久,但謹遵醫囑,解便後立即將肛門沖洗乾淨,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足夠水分、適度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終於了結這20多年的「痔瘡」。
術後醫師附贈一帖神運動,可鍛鍊腹肌的仰臥起坐,能預防便祕,降低痔瘡發生的機率,我奉行至今,真的有效,痔友若有興趣,不妨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