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健康論壇/吃膽固醇關係不大心臟病關鍵在基因體質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是高齡化的兩岸必須正視的課題。據衛福部統計,我國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7年居首,但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數幾乎追上癌症,且正持續上升。過去認為不吃膽固醇就不會得心臟病的指引,也被推翻,我國心臟專家指出,體內過高膽固醇只有五分之一是吃進去的,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大關鍵是基因和體質。
聯合報與上海上觀新聞今天共同舉辦「慢『調』斯理養出健康─雙城健康講壇」,邀請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平、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一科主任醫師楊金坤及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四位重量級醫師分享糖尿病、心臟病、癌症治療最新醫療趨勢,及如何避免疾病上身。
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表示,今年是聯合報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第三度攜手合作舉辦台北、上海雙城健康講壇,從腸胃、肝臟保健議題,到今年探討高齡化社會的慢性病威脅,談人們最關心的健康議題,為兩岸民眾交流奠定更穩健的基礎。
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缪毅容也說,每年雙城健康論壇不僅座無虛席,結束的那刻聽眾都難分難捨,由兩岸最受歡迎的名醫解惑健康問題,傳播實用健康知識,以及最新的醫藥訊息,讓健康問題的探討,成為兩岸華人生活新理念,形成一股正能量。
近年心血管疾病新興治療方式不斷推出,魏崢特別強調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問世帶來的改變。他說,治療心臟瓣膜狹窄最有效的方式是瓣膜置換手術,傳統開心手術雖實施多年成熟且有效,但對年紀大又併發許多慢性病的銀髮族長者而言,熬不過如此大型手術,甚至只能放棄治療。
心導管可用來補心、置放心血管支架,現在還可用來植入肺動脈瓣膜。魏崢說明,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將導管是由鼠蹊部主動脈送至心臟,放入帶有對折組織瓣膜的氣球,以充氣方式撐開新瓣膜支架,卡進原瓣膜處,直接重疊於壞掉瓣膜上,取代其功能。
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提升,一問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多數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不吃膽固醇」已是過時的觀念。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體內膽固醇過高問題,但只有五分之一是吃進去,其他膽固醇皆是遺傳、體質造成。
到底可不可以吃海鮮、肉類、內臟、雞蛋,魏崢認為,只要遵守均衡飲食,就可以放心食用。他特別提醒,應減少澱粉、糖類攝取量,吃進去過多澱粉類,醣累進入體內後,就會轉換成膽固醇,反而更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與家族性遺傳基因關係大,預防效果有限。魏崢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尤其父母手足有心血管疾病、有三高問題,建議40歲後不論是否有症狀,建議定期到醫院做運動心電圖檢查,有心血管疾病徵兆,及早接受治療才是降低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