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滕西華

滕西華/五個功課,讓自己遠離醫療爭議

滕西華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圖/ ingimage

醫病雙方對醫療結果的不預期而產生的爭執,我認為用「醫療爭議」,多數比用「醫療糾紛」來得貼切。當然醫療本身也可能發生錯誤或意外疏失,導致損害,然而更經常發生的是病人端對醫師處置的不了解、醫病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而發生爭議,或是病人獲取的資訊不完全與不對等,而衍生糾紛。

誰都不願意遇到醫療爭議事件,發生醫療爭議對醫病雙方是兩敗俱傷。筆者曾經遇到一對70幾歲的老夫婦為了兒子的醫療爭議訴訟十幾年,不僅自己身心俱疲、家產散盡,當時的醫師也受到相當大的打擊,自此也無法好好執業,此等傷心和遺憾的故事比比皆是。即使醫療如何的進步,也許無可避免地,仍會發生不符合醫病雙方預期的醫療結果,但我們卻可以努力預防,或是不幸發生後,可以知道如何理性的應對,不是只有選擇訴訟一條路。

在醫療爭議的處理上,比起後續的處理,更重要的是『不讓它發生』,對此,我們病人本身,也有必須要學習和努力的。健康永遠是自己的事,任何病人都應該比醫護人員更積極關注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如何發現、尋求治療疾病,來避免醫療爭議或興訟。

健康的五大功課,可以讓我們學習預防、遠離醫療爭議。

第一課、平時要強化自己的健康知能(識能)


健康知能越是豐富,不但能在平時照顧自己的健康,也能夠幫助自己越快發現身心的疾病症狀,並且較能『正確的』描述症狀給醫師參考,提高就醫的效率與診斷、治療的正確性。
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平時都是從哪裡得到健康訊息?怎麼記住那些資訊的?從學校裡?電視上?親朋好友?還是網路上?

按理說,國家應該從小開始就教育我們正確的健康知識,但是現在課本上的不但遠遠不足,反而網路資訊和電視台琳琅滿目,還有許多聳動標題的,比如吃XX會致癌,或是吃XX治好失智症……等,可能還經常是謠言或是資訊過於片段,許多靠Line流傳,這些反而讓我們容易記住,卻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對健康資訊的需求,經常是伴隨某些新聞或是家裡有人罹患某些疾病,才會主動去瞭解,或是特別容易記住相關資訊。


其實我們可以利用幾個管道,瞭解並確認資訊的正確性,衛福部有三個單位通常很樂意為民眾從網路上獲取的健康資訊解惑:國健署、食藥署和疾管署,甚至中醫藥司也應會樂意為民眾解答中草藥偏方等問題,所以當我們從其他地方得到了健康資訊而不確定正確性時,可以用信件或是民眾諮詢電話,向衛福部相關單位請教。

另外,各大醫學會和醫院的網站、醫院、診所和各地社區藥局裡面、衛生所或健康中心等,都有相當豐富而正確的健康資訊,雖然有些編排看似比較呆板、不引人入勝,但裡面必定有我們需要的,大家平時經過或是候診時,不要低頭滑手機,可以隨手拿來閱讀,還能將不懂的疑問請教相關醫療人員,經過說明的總是較容易記住。


平時比較會用到的自我照護知能,比如像發燒如何處理、藥品如何保存、筋骨痠痛、感冒初期如何自我照顧等,可以整理起重點,放在冰箱旁或書架邊,隨時可以提醒,久了就會記住,記不住沒關係,當我們到藥局買藥或領取慢箋藥品時,善用社區藥局的藥師,這些簡易衛教,他們也是相當樂意服務的。

當個聰明的病人,就會有個有效率、有品質的醫療!

第二課、怎麼照顧與記錄自己的健康狀態

通常照顧自己健康的第一步是瞭解家族史,這個家族史包含慢性疾病外,如糖尿病、高血壓,也要注意癌症或特殊病史(如特殊血型),但通常大家會忽略『藥品』的過敏史和副作用,以為是藥沒效。疾病的家族史是每個醫師都會想知道的,部分的疾病可能還影響其他病的用藥或治療方式,甚至健檢內容。而服藥本身,我們很少記錄自己服用的藥物,和藥物引發的副作用或過敏反應,如果能夠留意這些並且記錄下來,每次就醫都跟醫師談起,記載在健保卡上,那麼我們就能避免一部分藥害。

其次,如果有健檢的習慣,我們健檢的資料不要隨手看過就丟,把重要的數值,如膽固醇、血糖、肝腎功能的指數等等,另外紀錄下來,就能知道長期的變化,若平常有量血壓的習慣,也是要固定時間量,然後記錄下來。


最後一個重要的習慣便是固定就醫院所,在家附近,找一個你可以信賴的診所醫師,家人都固定就診,讓醫師成為我們的家庭責任醫師,如此一來,即使我們沒時間記錄自己的病情與用藥,診所的病歷裡面也都能記載清楚,如果能夠搭配一個社區藥局,可以建立我們家庭的專屬藥歷檔案,就是一份『客制化』的家庭健康史喔。

如果真不知道如何記錄和保存,還有最後一個懶人法,以上這些資訊,大部份也能透過目前健保署全球資訊網上面的個人『健康存摺』中下載得知個人就醫紀錄,並且可以自己隨時補充相關健康資訊,如健檢資料,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上健保署網頁下載應用。

第三課、必要時進行重要的第二意見徵詢。

絕大多數的民眾通常不知道如何找對科別就診,醫院裡面櫃台或是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最被常問到的就是:『看哪一科、哪個醫師。』如果我們有如第二課後面提的家庭責任醫師(如果已經都是在醫院就醫,固定同一家醫院就醫也是重要的,盡量不要不同疾病看不同醫院),那麼我們的家庭責任醫師除了能夠早期幫助我們發現重大疾病外,也能夠為我們進行正確的轉診,包含轉對醫師、轉對醫院,現在醫師轉診甚至能為我們掛好號,不必靠外傳名醫口碑,用盡關係或半夜去排隊拿掛號號碼牌那麼辛苦。



但是遇到重大疾病,如癌症或是手術的時候,因為醫病信任在疾病治療之初是相當重要的,也能幫助醫病雙方一起戰勝疾病,因此如果我們對第一位醫師的治療、處置方式有其他的擔心或是想法,或存有焦慮,即使是醫療自費與否的議題,這時候我們可以進行第二意見徵詢。可以提供第二意見徵詢的單位很多,當然最直接的是拿著病人的病歷,到另一個專科醫師的門診去請教,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依照不同問題向專科醫學會、經驗豐富的病友團體等尋求諮詢,來確認我們的醫療決定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與醫療資訊是否正確了解等,作為是否考量更換主治醫師或留在原醫院的參考。

進行第二意見徵詢前除了病人的病歷資訊應該盡量完整外,俗諺說:『十嘴九喀噌(屁股)』,重要家人的意見建議應該先由家屬會議中取得共識整合後,在第二意見徵詢時呈現,以免治療過程中出現意見不一致的紛亂,徒增醫病雙方困擾。

第四課、學習跟醫療體系有效溝通

可能因為醫師地位的權威感,或是覺得醫師太忙不敢打擾,還是我們擔心自己問題太笨等,絕多數的人都怕或是不知道如何跟醫師說話、問問題。如何跟醫療團隊進行有效溝通呢?第一課和第二課提到,就醫時,基本的疾病資訊要能夠正確傳達,通常醫師會喜歡提供完整疾病/健康資訊的病人,這樣意味著這個病人自己比較會對自己的病負些責任,而且也有助於醫師確診治療,因此無論門診或是住院,第一步是帶著自己的健康資訊、疾病症狀來,切忌隱瞞,這些數據和資料,會幫助我們開啓第一輪的醫病對話。

第二步,看病前,可以先和家人、朋友一起討論,或是諮詢病友團體,把想問的問題寫下來,如會如何治療?除了XX治療方式外,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要治療多久?生活上要如何配合調整……等等,另,手術除非緊急,否則一般都至少會有兩三天時間讓病人考慮,手術前必須事先簽名同意的文件,如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等,這些也應該事先仔細讀過並與家人商量,找出不懂的部分,無法自費也不必勉強,醫師還是會好好治療的,千萬不要閉著眼睛簽名,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跟醫師與醫療團隊作比較有效率的溝通。



如果當天不知道或是不敢跟醫師請教,透過護理師轉達或是用電子郵件等方式溝通,也可以嘗試,我就遇過多個願意用email跟病人溝通病情的醫師。有疑問還是不要憋著,因為累積越久,對醫療就會越焦慮或越不信任,就越容易產生醫療爭議。如果是住院,建議家屬間協調出有固定的家人和醫療體系溝通,避免問題和說明零碎化,重要的事也建議固定和一位醫療人員,如病房白天值班護理師、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溝通,比較容易建立熟悉感和溝通模式,當然溝通上彼此就更有信任感!

第五課、如何面對醫療爭議

前面的四課,是種積極的態度,讓我們避免發生醫療爭議,並且可以在生病時,好好的跟醫療團隊合作,萬一仍然發生醫療爭議,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化解爭議或避免訴訟?


醫療爭議,通常大部份會發生在對醫師的處置,其次是病房的護理照護上面的過程、或結果不預期而產生疑問,特別是伴隨有病人的身心或功能損害時,但這不一定是醫療團隊不盡心或有疏失,此時,我們可以先把先前同意書中所提的治療風險與我們病人的健康情況在閱讀過一遍,瞭解一下這種不預期或是副作用等,發生的機率或情形為何。

再者可以徵詢相關病友會等組織,病友團體對此通常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可以瞭解此等爭議都發生在什麼情形為多,有時候它雖然發生的機率不高,但是對於特定病人的風險可能相對較高,有可能我們就是那個風險較高的人之一。另外,家人們應該重新回想過病人的重要治療過程,除緊急外,是否我們都是知情並同意下的處置,避免A家屬知情同意,但B家屬卻不知道而引發爭議。

如果因為不好意思向疑問的醫療人員提出問題,那麼可以藉由醫院的社工部門,病房都有負責的社工師為病人與家屬服務,病人和家屬可以充分透過社工師做溝通的橋梁,把相關疑問請社工師協助我們一起跟醫療團隊溝通,是個不錯的院內溝通管道,台灣的醫院都應相當樂意與病人們溝通。

如果這樣的溝通還是無法澄清病人和家屬的疑慮,不要輕易立刻興訟,訴訟前應優先利用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解系統,由公正的第三方專家(包含醫學、法律、社會公證人士等)與政府組成的調解小組,協助我們釐清過程,都是相對有效益又經濟的方式。

如果不幸不是一般的醫療爭議,而是醫療錯誤或意外疏失,能夠積極面對醫療錯誤與意外疏失的醫院、醫療團隊、醫師,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好醫院、好團隊、好醫師,這意味這團隊能夠負責任的預防下次的錯誤或意外發生,且正直的朝向更好的醫療品質邁進,病人、家屬和社會都應該予以肯定,這樣的醫院和醫療體系、醫師反而值得我們信賴,而不是撻伐。

讓我們一起學習向更好的健康與更好的醫病關係邁進!

醫護人員 復健 醫療糾紛 滕西華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