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抗老化、調節血壓、促進心血管健康...酪梨好處多!從生活中攝取酪梨,你可以這樣做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老人照護

失智症/病情愈重 照顧成本愈高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即便在高所得的先進國家,也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的失智症個案被診斷出來;目前大部分潛在的失智症患者尚未得到正式的診斷。也因此,當患者與家人們在有疑慮且需要協助時,常常未能接觸到相關資訊及得到及時的醫療和服務。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逾十八萬人,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者只有三萬三七九一人,估計有約七成的患者沒有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邱明章理事長進一步表示,依台大醫院十年記憶門診、四百多接受藥物治療之個案的統計結果發現,八成失智患者使用藥物之後,可維持功能至少十八個月,最久的甚至維持十年時間。

而且於疾病的愈早期(輕度時)來就醫、愈早開始接受治療的、愈多參與社會活動者,這些患者維持在輕度的時間愈久,換句話說也就是退化較慢。這與今年全球報告的結論是一致的,因此呼籲政府,應有具體措施促進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介入服務。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徐文俊醫師表示,不只一般民眾需要再教育,醫療從業人員也需要對失智症早期徵兆提高警覺,特別是醫師診斷早期失智症的能力要加強。失智症患者於早期時常被診斷為憂鬱症或躁鬱症症,再更進一步退化到中度後才會被診斷為失智症,如此便錯過早期治療之先機,而且造成家屬照顧上許多困擾或發生意外,家屬常有的遺憾是「如果早知道…」。因此建議政府,應增加基層醫療轉介早期失智個案至專科確診之誘因,並藉培訓強化專科醫師診斷早期失智之能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初步證據顯示,大部分的失智者在症狀一出現時就開始使用抗失智藥物等治療介入,認知能力下降較少,而且會有較長時間的存活。而照顧者能愈早受到協助(居家照顧,諮詢和支持服務等),才有較多的機會來為以後做計劃和安排,也可延緩患者住到機構的時間。

然而,台灣民眾對失智症有許多錯誤觀念,例如:出現記憶障礙只是人老了很正常的、以為失智症是無法治療控制的疾病等等。其實除了藥物治療外,已經有許多非藥物療法(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學堂」)發現對病情控制有助益。研究發現早期治療介入可有效改善認知功能、治療憂鬱症、改善照顧者的情緒壓力、延遲入住機構的時間。提高民眾失智症的正確認知,去除對疾病的污名化,才能減少民眾的恐懼,有異狀時早期確診。

失智症程度愈加重,病情愈難控制,照顧成本愈高。研究指出,台灣失智症病患之每人平均健保支出總醫療費用是無失智症者之一點九倍。對此政府應及早建立國家級失智症策略,將預算規畫投入提升民眾失智症的認識、訓練醫療人員與照顧人力、提供足夠早期診斷介入資源;促成潛在患者早期發現並延長在輕度失智的時間,不但可減緩退化、提昇患者家屬生活品質,更是節省龐大醫療照護成本,合乎成本效益的做法。

由於世界人口趨向老化,可以預期阿茲海默症及失智症患者會不斷增加。早期診斷及介入是縮減治療落差的不二法門。

缺乏早期檢測及診斷,是改善失智者與家人生活的主要阻礙。只有尋求協助並得到確診的人,才有機會得到醫療與其他幫助。調查發現,在疾病的早期以現有的藥物治療及心理社會介入,可有效改善失智者的症狀,也可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在疾病早期給予照顧者協助,可以幫助他們持續在家提供照顧,避免或延緩失智者入住機構的時間。科學家仍在發展可以停止或延緩失智症進展的新藥。擴大現有實證基礎的藥物涵蓋範圍至早期失智症,可以讓醫療照顧體系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提供更新、更有效的診斷與治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