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泰雅族部落復育小米 種回傳統作物也種回文化

小米採收後煮成的第一餐飯,須進行初熟祭典,由年齡最長者表達對神與大自然的感謝,接著,第一口飯得給最小的孩子先吃,表達愛,更象徵家族生命綿延不絕。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採收後煮成的第一餐飯,須進行初熟祭典,由年齡最長者表達對神與大自然的感謝,接著,第一口飯得給最小的孩子先吃,表達愛,更象徵家族生命綿延不絕。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隨著政府推廣休耕、轉作高經濟價值作物,數十種品系的小米逐漸消失蹤影。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田埔部落近兩年開始推動「小米方舟」復育計畫,他們認為,復育不只是保存物種 ,種植過程蘊含相關的泰雅族語詞彙、祭典儀式、乃至長幼人倫秩序,因此推動復育的同時,還能將遺失的文化「種」回來。

現年53歲的在地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Pagung Tomi)是重要推手,推動復育的濫觴,要回溯到2014年春天。那時,她在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研討會交流活動中,看見非洲國家展示琳瑯滿目的瓶罐,裡頭全是植物的種子,多元程度令人驚艷。

她想起小時候看過母親手裡捧的小米種子,有的品系適合釀酒,有的品系適合當主食,有的適合給老人家或體弱多病的人吃。突然感嘆,部落長者總說休耕、轉作有補助是好事,於是山上越來越多高經濟價值作物,「番茄進來了,但小米不見了;部落族人餐桌上的食物,跟平地都市居民越來越像」。

沉澱許久,2016年櫻花開的時候,芭翁決心把小米種回來。她求助專家,向保種中心索取泰雅族領域曾種過的小米種子,種回田埔部落的土地,現在試種的小米高達48個品系,復育過程更帶出許多她未曾想過的價值。

請教部落長者種植小米的經驗時,老人家一個示範,嘴裡就接連說出米粒、長芽、生出一片葉子時等不同熟成階段的泰雅族語,這是多數部落青年從未聽過的詞彙,芭翁急忙請老人家複述,同時錄音下來。

部落年輕人陸續認識傳統儀式,包含播種、採收、初熟、祖靈祭等四大祭典與其他小祭典,經由這些儀式,習得部落過去長期以來如何建構長幼秩序、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芭翁舉例,在播種祭典中,家中最年長者要領著全家人,將小米酒灑在土地上,象徵潔淨土地,期盼人與土地、人與作物維持友好關係,並以莊嚴的口吻與措詞,虔誠祈禱祖靈與天上的父賜予祝福;再例如,小米採收後煮成的第一餐飯,須進行初熟祭典,同樣由年齡最長者表達對神與大自然的感謝,接著,第一口飯得給最小的孩子先吃,表達愛,更象徵家族生命綿延不絕。

文化如此跟著小米重新回到部落,但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芭翁的下一步工作,是確認看似不同品系小米是否有重疊,要找回它們的真實身分,並還給它們原有的名字,這仰賴各部落、眾長者的集體智慧,又將是一番工程。

新竹縣尖石鄉的田埔部落近兩年開始推動「小米方舟」復育計畫,在地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Pagung Tomi)是重要推手。記者羅真/攝影
新竹縣尖石鄉的田埔部落近兩年開始推動「小米方舟」復育計畫,在地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Pagung Tomi)是重要推手。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隨著政府推廣休耕、轉作高經濟價值作物,數十種品系的小米逐漸消失蹤影。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隨著政府推廣休耕、轉作高經濟價值作物,數十種品系的小米逐漸消失蹤影。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隨著政府推廣休耕、轉作,數十種品系的小米逐漸消失蹤影。轉頭望去,山上多見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番茄等作物。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過去是泰雅族部落的主食,隨著政府推廣休耕、轉作,數十種品系的小米逐漸消失蹤影。轉頭望去,山上多見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番茄等作物。記者羅真/攝影
田埔部落土地上試種的小米。記者羅真/攝影
田埔部落土地上試種的小米。記者羅真/攝影

小米 番茄 長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