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陳時中老後的想像:做個慈悲老人 別給照顧者太大壓力

每位照顧者都是英雄,但在社會觀感壓力下,經常竭盡所能卻覺得自己做不好。「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希望傳達,每人每家各依其所能,不求偉大,但求盡力,就是長照的英雄。

不管被照顧者還是照顧者,長照都是艱難歷程,如果這是一條必經之路,也許透過心態調整和善用資源,可以幫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穩健前行,不留遺憾。衛福部長陳時中與願景工程分享,他常被問「以後要做一個什麼樣的老人?」他總是說:「我希望做一個慈悲的老人」,被照顧者心態一定要調整和轉變,不要帶給照顧者太大壓力;照顧者也別給自己帶來太大壓力。關於照顧,家庭、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間,要量力而為。

許多民眾 對長照沒準備

而根據願景工程近兩年民調與採訪所得,許多民眾對長照毫無準備,打算「碰到再說」。但「照顧」通常都以突發事件的姿態直接對生命襲來,不想長照路上跌跌撞撞,平時就要了解長照相關資源,例如不妨參觀長照服務單位、了解科技、輔具在長照的運用等,社區裡現成的資源,整合並善用,成為聰明照顧者。

葉正興的父親九十歲,八十五歲的媽媽輕微失智,但最近爸爸住院手術,卻不願請看護,「我養了三個兒子,沒有人可以來照顧我嗎?」於是白天由失智的媽媽看護,晚上三兄弟輪班睡醫院。葉正興無奈,他們也不捨媽媽辛苦,也願意請看護,但爸爸就是不要外人照顧,能夠怎麼辦?

身為長照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陳時中經常被問起自己對老後的想像。他觀察,老了之後,通常有兩條路,一條是愈來愈堅持,因為覺得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很多人,另一條是愈來愈豁達。他說:「是我的話,我要選擇愈來愈豁達。」

被照顧者 坦然看待事情

被照顧的時候,如何成為一位慈悲的老人,陳時中強調,並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坦然看待一切,被照顧者有時候希望的太多了,反而造成照顧者壓力。

藝人澎恰恰在母親失智之前,每年只休一天假,只有除夕回家圍爐,但他每天晚上準時打電話給媽媽,一定要和她講到話,持續了廿五年。直到澎媽媽失智,他警覺和媽媽相處時間太少了,開始撥空回嘉義老家,站在媽媽面前說:「媽,我是阿燦(小名)。」但澎媽媽卻指著電視:「阮阿燦在電視內底」。

後來澎媽媽因腦積水壓迫腦神經,沒再醒來,在沉睡兩年多後過世。澎恰恰的遺憾難以言喻,「等到母親大體火化那刻,才深深體會母親真的走了。」想對媽媽說的話還很多,但來不及了。

老化社會 應有長照教育

台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學系助理教授張淑卿指出,許多人因為長輩平時很健康,從沒想到有一天會需要「長照」,等到突然生病與失能,手忙腳亂,情緒也受衝擊,此時要好好談「長照作戰」,並不容易。她建議:「政府有義務給年輕人婚前教育,面對老化社會,也該給長照教育。」

不過,長照2.0不像健保,大家對上醫院掛號看病,都很熟悉,但長照制度包括居家服務、日照中心,還有居家護理等專業服務、失智共照等,請移工的家庭無法申請日照中心或居家服務,可申請專業服務,但這些民眾若搞不清楚,也就無法使用。

認識長照資源,基隆第一老人日照中心督導項朝梅建議,可從參訪長照提供單位開始,包括日照中心、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甚至安養中心,都可考慮。

項朝梅曾在日照中心一天工作結束前,遇到一名女子突然想要參觀。項朝梅跟工作人員說:「不要拒絕突然來參觀的人。」

項朝梅說,現在哪個子女沒工作?「突然來的人,一定有需要。」對有需要的人,一定要提供幫助。但項朝梅請大家還是盡量預約,畢竟長照單位要有足夠時間和人力,才能提供完整說明。

科技力 幫忙減輕日常負擔

科技的力量不容輕忽,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統籌國內最大輔具資源中心,「老了不想、不敢、也不會動?不想靠人幫忙生活瑣事該如何自助?出院後返家的呼吸照護怎麼辦?」每一個「怎麼辦」的背後,透露照顧者的難為。李淑貞表示,輔具發展進步,善用輔具,許多日常事務可靠輔具協助。

《看更多報導》親人猛下指導棋 照顧者最崩潰的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