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醫師:「BMI大於xx」多注意胸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照顧者心聲 盼大眾對失智更認識

失智症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家屬最想著力的政策是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失智症診斷治療、大眾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
失智症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家屬最想著力的政策是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失智症診斷治療、大眾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家有失智者,照顧者辛酸誰人知。失智症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家屬最想著力的政策是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失智症診斷治療、大眾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

程小姐照顧罹患失智症的媽媽2年多,她非常努力想幫媽媽改善病情,不但把全職工作改為兼差,還帶媽媽到處尋求偏方。

但2年下來,媽媽仍常忘記自己已吃過飯,吵著要求再吃,也常吵要出門,可是出門後又吵著要回家,有時在家裡也吵要回家,甚至半夜吵要去銀行領錢,令程小姐十分疲憊。有一天帶媽媽就醫時,醫師建議程小姐應該儘快看精神科,因醫師覺得她已瀕臨崩潰邊緣。

衛生福利部在2017年12月底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版,期盼提升失智症確診率、增加對照顧者支持服務、加強一般大眾對失智症識能並提升友善態度,進一步在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台灣。

訂定綱領過程也參考公民意見,由台灣失智症協會在2017年11月透過線上問卷進行意見蒐集,共2228人參與。結果發現,73%的填答者沒有聽過「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1.0」;失智症家屬最想著力的前3項依序為: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失智症診斷治療及照護、大眾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態度。

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9成以上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3成聘請外籍看護,使用居家服務或本籍看護合起來不到1成,顯見多數是家屬承受照顧重擔。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失智症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嚴重程度足以影響他人,也造成家屬照護的負擔。

如果遇到民眾不理解、不友善,也常讓失智者和家屬有被「歧視」感受,久而久之不敢出門、社會參與大幅減少,也可能讓失智者病程加速,更快往失能、臥床推展。

湯麗玉表示,民眾對失智症認知和友善度是很重要的基礎,若能建立起來,診斷率、服務的覆蓋率才能提升。對民眾最有感的政策就是「有沒有好的診斷」、「確診之後有沒有服務可以用」,若能有效減緩退化,就可以讓家屬負擔減少。

失智照護和防治是全民的事,湯麗玉說,應跨部會合力推動,但過去失智政策綱領1.0同樣是跨部會的大型計畫,「結果卻差強人意」,有超過7成民眾不知道相關政策,顯示能檢討的空間相當大。現在的2.0版也是跨部會計畫,但仍由衛福部監督考核,也讓人擔心能不能具體落實。

湯麗玉表示,根據全國各地舉辦多場的共識會議及網路意見,「大家超級有共識的是,失智症教育應該從小學扎根」。建議教育部應將失智納入小學課綱,讓小學生對失智症有足夠認識,孩子們跟長輩接觸機會大,可以早期發現阿公阿嬤有沒有不對勁的地方,也可以避免照顧危機,或阿公阿嬤因失智、個性轉變導致和孫子感情破裂。

不只教育部,湯麗玉也建議,交通部主責交通無障礙、內政部管無障礙空間、警政機關常要處理失智老人協尋或發生偷竊誤會事件等,勞動部應思考失智者的職務再設計,讓極輕度、輕度失智者在職場就能復健等,各部會都有相關角色應該配合,不能只有衛福部獨撐。

失智症 家庭照顧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