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老人照護

陪伴傾聽 解開長輩憂鬱之結

醫師表示,輕度的老年憂鬱症狀不明顯,像是會出現內心容易挫折、脾氣暴躁、睡眠品質不佳、容易作夢等情況。(圖非當事人)
醫師表示,輕度的老年憂鬱症狀不明顯,像是會出現內心容易挫折、脾氣暴躁、睡眠品質不佳、容易作夢等情況。(圖非當事人)
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為止,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逾12%,人口老化嚴重,正式邁入老年化社會。其中,老年憂鬱症情況日益增加,不少長者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異狀,小心這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症狀。

輕微憂鬱 不容易被察覺

何謂老年憂鬱症?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劉珈倩表示,輕度的老年憂鬱症狀不明顯,像是會出現內心容易挫折、脾氣暴躁、睡眠品質不佳、容易作夢等情況。嚴重者會整天躺在床上,頭腦思考反應遲鈍,甚至滿腦子都是悲觀的想法。

老人家常常把病痛掛在嘴邊,子女陪同就醫卻始終檢查不出疾病,這有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的徵兆。一般來說,患者在描述上與一般疾病會有差異,無法具體描述身體不適的情況,患者大多認為是胸悶、肌肉痠痛、耳鳴、雙腳無力等情況,需要經過精神科醫師診斷及專門設計的量表,綜合評估後做出認定,並根據病況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

缺乏關愛 想引起子女注意

劉珈倩分析,老人家難免身體會有些病痛或不適,但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思考上都會比較負面,總覺得自己很沒用,抱怨活著很沒有意思,只是拖累家人,且會認為親人都不關心也不了解。當子女發現長輩生活情況異常時,像是食欲突然變差、生活作息不正常、不斷重提往事、看待事物多愁善感等情況,可能都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需要多加留意並主動尋求醫師協助。

但也有例外,有些長者沒有病痛也沒罹患老年憂鬱症,只是希望藉此行為吸引子女或外界的關注,感受到被人重視的感覺;也有人是不願接受身體機能老化的事實,內心產生畏懼或抗拒,這時候家人的陪伴是重要的力量,適度的心理建設能夠幫助長輩接受事實。

治癒率高 卻常被忽視延誤

劉珈倩說,老年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透過心理輔導、改變生活習慣、親友關切等方式,治癒率達七、八成。但常常因為被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忽略,等到病況嚴重才接受治療,往往需要花更大的心力。

對於老年憂鬱症患者,劉珈倩建議可以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通常老人家作息較單調,注意力無法集中,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較差,做起事情比較沒有成就感。應該多鼓勵長輩走出戶外曬太陽,同時主動參與社團活動或四處走走,活動筋骨也能結交新朋友。增加生活環境的刺激,有助於患者走出心中的陰影,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年生活。

認真傾聽 對長輩多點同理心

另外,家人相處的方式也很重要,子女除了平時要讓長者保持身心開朗外,也可以透過心理建設的方式,讓長輩接受身體退化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在應對上需要多一點的同理心,不要一直推翻老人家意見,容易造成對方內心受傷;適度當一個傾聽者,成為老人宣洩壓力或溝通的好朋友。不少人都認為要做到不難,但依據門診的觀察,落實的人並不多。

▇ 解他心裡的結

親情友情陪伴 效果遠大於藥物

若嘗試上述方式,病況仍不見起色,須就醫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電痙攣療法。由精神科醫師診斷開立適當的藥物,搭配臨床心理醫師協助改變不當的自我認知及思想。

例如,75歲陳奶奶服用適量的抗憂鬱劑後,情緒較為穩定,且願意配合治療,恢復情況良好。若病況嚴重者,可以利用電流改變腦部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達到治療的效果。

劉珈倩強調,藥物治療只是輔助,需要視病患病情的嚴重度拿捏,一般來說,親情及友情的陪伴,效果遠超過服藥,解開老人家內心的結是最重要的。根據過去門診經驗來說,患者經過重新調整生活步調、改變與子女或朋友的互動方式後,恢復的情況都還算不錯。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憂鬱 老化 生活習慣 睡眠品質 抗憂鬱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