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進補勿過頭 觀察生長曲線、骨齡是關鍵
去年11月開始,一波波冷氣團接踵到來,不少家長便為小孩準備冬令進補,無疑就是希望他們能健康成長。但,醫師提醒可千萬別補過頭。敏盛醫院小兒科醫師卓芷伊表示,天冷孩子活動力降低,若再攝取高熱量食物,造成肥胖問題反而容易影響成長,建議家長可日常營養均衡做起。此外,若想幫助孩童健康長大,家長得多加留意孩童的「生長曲線」、了解孩童體態現況,一旦發現生長狀態不如預期或落後,建議可找醫師諮詢,及早發現問題才能盡早治療。
卓醫師指出,門診中部分家長是用「眼睛」觀察與評估孩子生長狀況,過去更有小孩在班級座位靠前排,就會誤以為是成長過慢,實際上因為入學年限的關係,同班級年齡可能最多會差到1歲,她建議要與「同年齡、同性別」孩子比較,或以生長曲線評估才較為準確。此外,家長更得注意,若小孩在青春期前,1年長不到4公分,青春期間長不到6公分,就建議就醫評估。
卓醫師進一步說明,除了生長曲線外,臨床會以骨齡來評估孩童生長狀況。骨齡就是骨骼的成熟度,透過照左手X光來預估小孩生長情形。正常來說,骨齡和實際年齡一致,若兩者相差正負1歲仍在可接受範圍,但假如誤差為兩個標準差,也就是2歲以上,代表成長可能出現問題,需要進一步就醫評估。男生骨齡如果落在18歲,女生16歲,便會進入生長板完全閉合鈣化的階段,通常就已經沒有再成長的空間了。
卓醫師表示,建議家長應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關注生長情形,可利用孩童在學齡前施打各種預防針及每學期開學的時機做追蹤。在接種門診,醫師會協助觀察孩子生長情形,而學校每學期也會定期幫學生測量身高體重,且上傳到雲端「教育部健康體育護照」。若身高和體重小於同性別同齡第三個百分位,或觀察到小孩體態發展異常,學校便會請家長填寫健康回條,建議進一步找醫師幫忙評估小孩狀況。
當孩童身高遠低於同性別同年齡、小於第三百分位、一年成長少於4公分,經醫師評估、檢查後,確認為生長激素缺乏症,臨床會給予生長激素治療。孩子接受適當治療後,是有機會達到父母給的身高中值(mid- parental height),也就是經過父母身高推估的孩子預期身高。
孩童若有肥胖情形也可能影響生長,建議家長少讓孩子攝取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且要導正只注重食療、進補的觀念。卓醫師表示,現在保健食品日新月異,門診中很多家長願意花錢購買號稱可以幫助生長的昂貴營養品,然而這些營養品可能有含類似環境荷爾蒙的物質,導致孩童骨齡超前,生長板提前閉合,反而得不償失。
卓醫師最後提醒,家長可以從天然原型食物多攝取蛋白質,且要控制飲食時間,盡量不要養成吃宵夜的習慣。另外,冬天容易因陰雨降低戶外運動機會,建議也可以在室內適度運動,像是跳繩、搖呼拉圈、蹲馬步...等,也可帶著小朋友觀看專門為兒童設計的運動影片,一起動起來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同類文章
出生一天的女嬰「小腿骨折」原來是母嬰攝取維生素D不足
小小孩口臭+發燒+食不下嚥 恐是疱疹性齦口炎釀禍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6歲童染疫後退燒卻雙腳劇痛 就醫才知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4歲女童突然肚子痛和呼吸急促 檢查竟是嚴重氣喘
台大攜手高端研發疫苗成功 2月嬰免受腸病毒重症威脅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
小六男童身高僅127公分、骨齡才9歲 對症下藥長到170
不僅新冠肺炎疫情 醫示警:腸病毒好發季節至
疫情居家工作「別常抱著孩子」 醫點3迷思影響幼兒發展
非典型川崎氏症難辨別 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
高二生打完疫苗突「鬼剃頭」 醫師檢查皮膚過敏惹得禍
孩子發燒長輩急找藥餵 慘釀嘔吐、嗜睡「普拿疼中毒」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熱血兒醫築保護網追真相 不讓孩子走得不明不白
忽略控糖的重要 13歲國中女意識不清送醫救回一命
邊境漸開、急診氣喘兒增 專家:做好兩件事保護兒童
國二生肥胖 健檢有脂肪肝
數位醫療論壇/名醫開科技處方箋 AI改變就醫行為
數位醫療論壇/病歷歸人成趨勢 健康自主權帶著走
13歲國中生有脂肪肝 醫:過重兒童一半以上易有
不只新冠肺炎 醫師提醒嬰幼兒也要注意肺炎鏈球菌
「生長痛」需治療嗎?復建科醫師:先觀察2特性,居家4伸展動作緩解
家長忽略兒罹過動症未治療 醫師指恐衍生更多偏差行為
開學孩子上學就腹痛 醫師提醒家長注意情緒焦慮
高一男食量大、愛吃速食又缺少運動 脂肪肝找上身!
醫病天地/秋冬好發過敏 注意保養
高雄1歲男童誤食清潔劑 造成食道不可逆的終生傷害
音樂療育結合聽語復健 台大攜手兒慈守護兒童聽力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有「泡泡尿」就是腎臟出問題嗎?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
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50歲男發燒、意識改變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